让数学导入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数学导入教学艺术性、实效性,其应做到方法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新颖有趣教学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方式;多样化
导入,又称新课伊始教学,作为新知教学的开场白,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不仅能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发学生思考,为新课教学奠定兴趣和智力基础。从而起到优化导入教学效果。因此,大凡成功课堂,无不是注重导入方法艺术性的课堂。这几年新课改实践告诉我们,优化导入教学应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新颖有趣中开启对新知识的探究之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导入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唤醒已有知识结构,激活“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手段。“知新”是“温故”的目的,是借“温故”平台,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的教学追求。以旧引导导入法,就是“温故知新”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循序渐进”认知干规律的有效实践,通过复习旧知,设计问题启发新知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此法也是常用手段。创造契机。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们就可采取以旧引新导入法,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会直接回答底乘以高的公式法,也有学生会想到将平行四边分解成两个等大的三角形求面积的转换法。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能不能对梯形也采取这种图形转化的方法来进行面积计算呢?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轻而易举地计算出梯形的面积。这就是典型的以旧引新导入法,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把转换法思想用于对新知的探求上。而且这样教学,学生对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比我们直接教学,理解、掌握还要牢靠得多。
二、运用归纳导入法
归纳导入法是通过对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是数学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如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个黑板,会占去板面大部分空间且不能移动。但利用多媒体,会省时,省力,增加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长方形面积时,若在黑板上把所有对应的横线和竖线连接,得出1米=10分米,10x10=100(平方分米),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依次类推1分米=10厘米,结合图形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若只是抽象地把这两个单位换算交给学生,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结合多媒体,学生就容易接受,也省去了老师很多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数学是门源于生活的学科,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采取生活实例导入法,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生活之活水渗进教材中,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我们知道,生活实例既生动又具体,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其中,从而体验实用性。应用于导入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问题等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材料。例如,在教学“两直线间距离”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河的一边是学校,要想到河对岸去,如何走最近?”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新课——两直线间垂线段最短。”教师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数学探索的火花。
四、运用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儿童的认知工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导入环节,就把新知寓于游戏中进行,既能满足儿童游戏需求,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导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换为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玩中学,边玩边学。比如,教学“2、3、5的倍数特征”时,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幸运对对碰”的游戏。每个学生从纸箱里随机抽取一张纸,然后根据手中的数字进行兑奖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手中抽到的数字,如果能被5整除,就获得一等奖;如果能被3整除就获得二等奖;如果能被2整除,就获得三等奖。这样导入,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五、悬念激趣导入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概念时,你只是让学生看着书本的插图平均分竹笋,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情境:森林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动物们,它们星期六早上去熊猫妈妈家做客,熊猫妈妈采来6个竹笋,但它遇到一个难题:这时多媒体画面显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画面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兴趣就这样被激发了。值得注意的是,没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会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科学设“悬”,非常关键。
总之,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愤悱,去寻求知识。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方式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会更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蔡婷婷,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样化导入方式的应用[J].新课程,2016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方式;多样化
导入,又称新课伊始教学,作为新知教学的开场白,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不仅能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发学生思考,为新课教学奠定兴趣和智力基础。从而起到优化导入教学效果。因此,大凡成功课堂,无不是注重导入方法艺术性的课堂。这几年新课改实践告诉我们,优化导入教学应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新颖有趣中开启对新知识的探究之旅。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导入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唤醒已有知识结构,激活“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手段。“知新”是“温故”的目的,是借“温故”平台,引发学生探究新知欲望的教学追求。以旧引导导入法,就是“温故知新”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循序渐进”认知干规律的有效实践,通过复习旧知,设计问题启发新知思考,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此法也是常用手段。创造契机。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们就可采取以旧引新导入法,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会直接回答底乘以高的公式法,也有学生会想到将平行四边分解成两个等大的三角形求面积的转换法。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能不能对梯形也采取这种图形转化的方法来进行面积计算呢?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轻而易举地计算出梯形的面积。这就是典型的以旧引新导入法,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把转换法思想用于对新知的探求上。而且这样教学,学生对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比我们直接教学,理解、掌握还要牢靠得多。
二、运用归纳导入法
归纳导入法是通过对一类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是数学导入的常用方法之一。如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个黑板,会占去板面大部分空间且不能移动。但利用多媒体,会省时,省力,增加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比如引入长方形面积时,若在黑板上把所有对应的横线和竖线连接,得出1米=10分米,10x10=100(平方分米),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依次类推1分米=10厘米,结合图形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若只是抽象地把这两个单位换算交给学生,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结合多媒体,学生就容易接受,也省去了老师很多的劳动时间,紧凑了教学结构,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数学是门源于生活的学科,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采取生活实例导入法,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生活之活水渗进教材中,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我们知道,生活实例既生动又具体,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其中,从而体验实用性。应用于导入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来进行,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问题等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材料。例如,在教学“两直线间距离”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河的一边是学校,要想到河对岸去,如何走最近?”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新课——两直线间垂线段最短。”教师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能点燃其对数学探索的火花。
四、运用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儿童的认知工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导入环节,就把新知寓于游戏中进行,既能满足儿童游戏需求,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导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换为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玩中学,边玩边学。比如,教学“2、3、5的倍数特征”时,课堂导入阶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幸运对对碰”的游戏。每个学生从纸箱里随机抽取一张纸,然后根据手中的数字进行兑奖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手中抽到的数字,如果能被5整除,就获得一等奖;如果能被3整除就获得二等奖;如果能被2整除,就获得三等奖。这样导入,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五、悬念激趣导入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概念时,你只是让学生看着书本的插图平均分竹笋,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情境:森林里住着一群快乐的小动物们,它们星期六早上去熊猫妈妈家做客,熊猫妈妈采来6个竹笋,但它遇到一个难题:这时多媒体画面显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画面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兴趣就这样被激发了。值得注意的是,没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会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科学设“悬”,非常关键。
总之,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愤悱,去寻求知识。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更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使导入方式更自然,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会更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蔡婷婷,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样化导入方式的应用[J].新课程,2016年。
- 【发布时间】2020/1/13 17:32:47
- 【点击频次】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