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蒋 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得胜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学科,我们更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使之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是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然要求。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怎样使学生乐学,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一直探究的现实课题。新课程改革指出:“乐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感到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学习的最好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大胆尝试等学习活动中去。但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面对教师严肃神情,不敢说出自己在解题上的见解,怕说错了会遭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所以,要让学生乐学,必须想办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能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学习环境,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作为一线教师,有效落实这种思想,实现预期效果,便是我们数字教学的创新实践。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教学氛围情境化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心理学家拉扎勒斯也说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因此,教学首要做法就应该加强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也表明,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改善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情境成为教师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这是由情境策略自身具有良好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决定的。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在兴趣内驱下成为自觉学习者。而有效的激趣方法就是营造良好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广大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自由自在、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够勇于提出新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浓厚兴趣驱动之下,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提高其探究以及思考能力。
  二、数学问题形象化
  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能让学生在形象化、直观化的视觉呈现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例如,在教学“2+3-1=?”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大屏呈现,展示树枝上本来有两只燕子,后来又飞来了三只燕子,现在树枝上一共有几只燕子的视频画面。通过数数,学生很容易得出有5只燕子。然后再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看到有一只燕子飞走了,即5-1=?,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够算出,树上还有4只燕子。这一例子还可以应用在混加混减中,列算式为2+3-1=4。再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利用多媒体把长方形的边框线和填充即长方形的面积部分用不同颜色线不断闪烁,来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知道周长是指周围线的长度、面积是面的大小。通过对比,学生自然就知道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了,计算时就不会误用公式。
  三、新知教学游戏化
  爱游戏是人之常情,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创新尝试。实践表明,教学过程游戏化,更能够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往往更加深刻,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类”时,由于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应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内涵。例如,让学生帮助同桌整理书桌上的物品,将他们觉得是同一种类的物品摆放在一起,并说明这样摆放的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把班级里的同学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根据身高分组,分为个子高的同学和个子矮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性别分组,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这样的分组就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化的生活实践,就变成了浅易易懂的操作,从而让学生游戏中理解并接受了这个难点抽象知识。
  四、探究学习愤悱化
  古人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产生“愤悱”状态,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好时刻,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我们就应想方设法使之处于愤悱状态。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悬念强烈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 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 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 (6+4) ×2,几个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 (6+4)×2。这时,我们在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 长方形的周长的同时,也要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的比较,启发学生在比较 中选择并归纳出求长方形周长的公式。这样教学,就把长方形周长公式印入学生脑海了,而且不易忘记,效果明显。
  当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要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特别是在倡导学生主体性理念的今天,我们更要想方设法去激发,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兴趣内驱,成为自觉学习者,有“我要学”的强烈欲望。这样,其能动性就能充分释放,乐于与教师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20/1/13 17:33:41
  • 【点击频次】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