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改见成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切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坚持;相统一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即必须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逻辑自洽的、系统的观念体系,既要以知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又要以一定的科学体系表现出来,从而具有相应的科学性或学理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在坚持以政治性为灵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指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着力学理性的探索,善于“用学术讲政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帮助学生对所关切的现实、特别是政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找到正确的结论、答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考虑到民族宗教问题的错综复杂性,首先,应阐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政治性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的继承发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然后播放课件:“中西方民族关系现状”,播放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领域、宗教领域的纷争不断、战火联盟、自杀式爆炸、恐怖主义威胁等等不安全、不稳定现象和我国新疆自治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两组图片和视频;展示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访资料。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纵横比较,得出结论:我国民族政策的合理性、优越性。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我们应反对一切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的活动,争做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民族平等团结的维护者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建设者。这种政治性和学理性融会贯通、相互统一的教学,使学生对民族理论政策的政治性的理解和学理性结论的生成变得顺畅自然。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体现。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的具有整体性和专门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科支撑,也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高度。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必须把法律知识:我国有哪些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几种?违法行为有哪些危害?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的传授和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价值性目标的贯彻统一起来。让学生认同遵纪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道理;自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必要;立下守法誓言,争做守法先锋。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一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创新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人生方向,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将疑问想法转向不理智行为。
思想政治课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比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原则问题上的教学中,就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才能达到“一破一立”。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准确把握,做好传导,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得出建设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分裂祖国、腐败、堕落、反人类、反社会的错误的观点和思潮给予坚决、彻底的批判。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由理论自信提升到行动自觉。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就是说政治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和思想实际,必须联系社会形势和现实生活实际。切忌纯理论说教,或用理论来论证理论的简单演示;而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联系实际来析事论理、事理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从实际中找到规律,引出观点,明晰理论,提高觉悟。
比如,在上序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学好政治课有助于“升官发财”。此话听起来像是剥削阶级的腐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官”,不是赃官、贪官,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我们所说的“财”,也不是黑财、歪财等非法不义之财,而是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代大学生古宏晨立志为“官”,造福人民, 努力学习,潜心钻研,大学期间就有多项发明,其中一项发明成果拍卖200万元,并把它捐给西部母亲水滘工程,解决了一个贫困山村的饮水困难问题,产生了实际的社会经济效,实现了“发财”的愿望。这样把生硬的,甚至学生有抵触的理论用实际事例来论证说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结合的教学,使同学们茅塞顿开,也激发了学生对政治科的学习热情。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都是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下进行的。教师往往按部就班,不论学生智力高低、兴趣好恶,都实行统一授课,布置同一作业,用同一标准衡量。教师一般都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认为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在钻“牛角尖”。在教学实践中,从学校到老师都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这虽是保证了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规范性,但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表明,郁闷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这样的教学就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要改变这一禁锢,教师就应摒弃不必要的同一性,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起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变郁闷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如关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教学,可把课堂搬出校园,走进社区、工厂,带学生实地考察,把事先准备好的照像机分发给有摄影爱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观察,精心拍摄,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严峻的环境形势。考察活动回来,举行“我为保护环境建言献策”为题的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写出10种以上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办法或措施。学生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提出了许多办法,如:加快研制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飞机;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环保发明创造;倡议人人做“公交族”,个个争当“自行车骑手”等等。这种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放飞,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引发。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时下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听、抄、记”;教师忙于印试题,学生被动苦钻题。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由“指挥者”、“传播者”变为“引导者”、“带路人”,从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
如关于“正当防卫”的教学,如果教师直接讲正当防卫的条件1、2、3……,课堂枯燥乏味不说,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是肯定的。其实,可以抛弃这种教法,先播放一则实例材料:2010年4月16日,男青年郑某在南京迈皋桥老街一水果店里偷走了钱盒里的100多元钱,被看摊的刘老太发现,她提起一把甘蔗刀一路高喊抓小偷,追出100米后,将郑某截住,要回了被偷的钱,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气愤的刘老太竟然往郑某头上连砍数刀。经法医鉴定,郑某为轻伤。事发后,男青年表示要到法院起诉并向刘老太索赔医药费。播放完后,变课堂为“审判法庭”,由教师充当审判长,由男同学充当男青年郑某的法律辩护人,讨论刘老太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由女同学充当刘老太的法律辩护人,讨论刘老太面对小偷该如何防卫,刘老太是否应赔偿医药费?“法庭”上“审判长”鼓励双方积极参与辩论,大胆发言。“庭审中”双方辩护人跃跃欲试,唇枪舌战,通过几轮讨论、辩护,再经“审判长”疏导调解,最后达成共识:郑某的偷窃属于违法行为;刘老太用甘蔗刀在郑某头上连砍数刀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是防卫过后的侵害郑某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理应赔偿郑某医药费。因为,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实施;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等等。这种鼓励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熟练掌握了什么是正当防卫,应如何正当防卫。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吃”。而启发式“指导发现法”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定的条件,还要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教学实践应从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把灌输性和启发性教学统一起来,发挥共同效用。
如关于“排解不良情绪”的教学,可分三步骤启发学生学习,第一步是:你有过不良情绪吗?你是怎样排解不良情绪的?你排解不良情绪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了吗?第二步是:你的家人有过不良情绪吗?他或她在排解不良情绪时采取何种办法?对你有何影响?第三步是:我们应如何排解不良情绪?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坦然面对现实,对自已在排解不良情绪时,常迁怒于人或做出损人又不利己的错误行为而感到惭愧;对自己成为他人发泄不良情绪的受害者而感到愤怒。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排解不良情绪时应关注你、我、他的利益和感受。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种先“启发”后“灌输的”教学方法,在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轻松掌握知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在教材中与教学目标中被明确书本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隐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列入课程计划,却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将隐藏的部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由此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产生影响。
如关于“自觉提高道德水平”的教学,首先通过显性教育方式讲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义,即公民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概括为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同时对“二十字”的内涵及其要求做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知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公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产生初步的道德情感认同。然而,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面对诱惑,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仍需要在实锻炼中磨炼其坚定而持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启动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严格规范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提升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结束语
“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准确把握“八个相统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就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9-13.
[3]陈宇翔.我们有信心讲好思政课[J].新湘评论,2019年09期
[4]李小虎;朱珠.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J].青年与社会,2019年16期
[5]杨超.“思政课”考试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6期
[6]郑向群.办好思政课 铸魂育新人[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12期
[7]杨刚华编著《初中政治应当灵活运用“走出去”的教学方法》,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坚持;相统一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即必须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逻辑自洽的、系统的观念体系,既要以知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又要以一定的科学体系表现出来,从而具有相应的科学性或学理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在坚持以政治性为灵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指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着力学理性的探索,善于“用学术讲政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帮助学生对所关切的现实、特别是政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找到正确的结论、答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考虑到民族宗教问题的错综复杂性,首先,应阐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政治性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的继承发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然后播放课件:“中西方民族关系现状”,播放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领域、宗教领域的纷争不断、战火联盟、自杀式爆炸、恐怖主义威胁等等不安全、不稳定现象和我国新疆自治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两组图片和视频;展示新中国成立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访资料。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纵横比较,得出结论:我国民族政策的合理性、优越性。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我们应反对一切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的活动,争做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民族平等团结的维护者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建设者。这种政治性和学理性融会贯通、相互统一的教学,使学生对民族理论政策的政治性的理解和学理性结论的生成变得顺畅自然。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体现。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的具有整体性和专门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科支撑,也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高度。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必须把法律知识:我国有哪些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几种?违法行为有哪些危害?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的传授和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价值性目标的贯彻统一起来。让学生认同遵纪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道理;自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必要;立下守法誓言,争做守法先锋。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一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创新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人生方向,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将疑问想法转向不理智行为。
思想政治课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比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原则问题上的教学中,就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才能达到“一破一立”。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准确把握,做好传导,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得出建设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分裂祖国、腐败、堕落、反人类、反社会的错误的观点和思潮给予坚决、彻底的批判。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由理论自信提升到行动自觉。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就是说政治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和思想实际,必须联系社会形势和现实生活实际。切忌纯理论说教,或用理论来论证理论的简单演示;而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联系实际来析事论理、事理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从实际中找到规律,引出观点,明晰理论,提高觉悟。
比如,在上序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学好政治课有助于“升官发财”。此话听起来像是剥削阶级的腐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官”,不是赃官、贪官,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我们所说的“财”,也不是黑财、歪财等非法不义之财,而是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代大学生古宏晨立志为“官”,造福人民, 努力学习,潜心钻研,大学期间就有多项发明,其中一项发明成果拍卖200万元,并把它捐给西部母亲水滘工程,解决了一个贫困山村的饮水困难问题,产生了实际的社会经济效,实现了“发财”的愿望。这样把生硬的,甚至学生有抵触的理论用实际事例来论证说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结合的教学,使同学们茅塞顿开,也激发了学生对政治科的学习热情。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都是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下进行的。教师往往按部就班,不论学生智力高低、兴趣好恶,都实行统一授课,布置同一作业,用同一标准衡量。教师一般都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认为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在钻“牛角尖”。在教学实践中,从学校到老师都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这虽是保证了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规范性,但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表明,郁闷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这样的教学就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要改变这一禁锢,教师就应摒弃不必要的同一性,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起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变郁闷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如关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教学,可把课堂搬出校园,走进社区、工厂,带学生实地考察,把事先准备好的照像机分发给有摄影爱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认真观察,精心拍摄,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严峻的环境形势。考察活动回来,举行“我为保护环境建言献策”为题的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写出10种以上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办法或措施。学生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提出了许多办法,如:加快研制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飞机;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环保发明创造;倡议人人做“公交族”,个个争当“自行车骑手”等等。这种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放飞,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引发。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时下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听、抄、记”;教师忙于印试题,学生被动苦钻题。这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由“指挥者”、“传播者”变为“引导者”、“带路人”,从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
如关于“正当防卫”的教学,如果教师直接讲正当防卫的条件1、2、3……,课堂枯燥乏味不说,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是肯定的。其实,可以抛弃这种教法,先播放一则实例材料:2010年4月16日,男青年郑某在南京迈皋桥老街一水果店里偷走了钱盒里的100多元钱,被看摊的刘老太发现,她提起一把甘蔗刀一路高喊抓小偷,追出100米后,将郑某截住,要回了被偷的钱,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气愤的刘老太竟然往郑某头上连砍数刀。经法医鉴定,郑某为轻伤。事发后,男青年表示要到法院起诉并向刘老太索赔医药费。播放完后,变课堂为“审判法庭”,由教师充当审判长,由男同学充当男青年郑某的法律辩护人,讨论刘老太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由女同学充当刘老太的法律辩护人,讨论刘老太面对小偷该如何防卫,刘老太是否应赔偿医药费?“法庭”上“审判长”鼓励双方积极参与辩论,大胆发言。“庭审中”双方辩护人跃跃欲试,唇枪舌战,通过几轮讨论、辩护,再经“审判长”疏导调解,最后达成共识:郑某的偷窃属于违法行为;刘老太用甘蔗刀在郑某头上连砍数刀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是防卫过后的侵害郑某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理应赔偿郑某医药费。因为,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实施;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等等。这种鼓励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熟练掌握了什么是正当防卫,应如何正当防卫。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吃”。而启发式“指导发现法”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定的条件,还要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教学实践应从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把灌输性和启发性教学统一起来,发挥共同效用。
如关于“排解不良情绪”的教学,可分三步骤启发学生学习,第一步是:你有过不良情绪吗?你是怎样排解不良情绪的?你排解不良情绪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了吗?第二步是:你的家人有过不良情绪吗?他或她在排解不良情绪时采取何种办法?对你有何影响?第三步是:我们应如何排解不良情绪?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坦然面对现实,对自已在排解不良情绪时,常迁怒于人或做出损人又不利己的错误行为而感到惭愧;对自己成为他人发泄不良情绪的受害者而感到愤怒。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排解不良情绪时应关注你、我、他的利益和感受。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种先“启发”后“灌输的”教学方法,在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轻松掌握知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在教材中与教学目标中被明确书本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隐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列入课程计划,却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将隐藏的部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由此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产生影响。
如关于“自觉提高道德水平”的教学,首先通过显性教育方式讲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义,即公民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概括为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同时对“二十字”的内涵及其要求做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知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公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产生初步的道德情感认同。然而,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面对诱惑,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仍需要在实锻炼中磨炼其坚定而持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启动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严格规范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提升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结束语
“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准确把握“八个相统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就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9-13.
[3]陈宇翔.我们有信心讲好思政课[J].新湘评论,2019年09期
[4]李小虎;朱珠.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J].青年与社会,2019年16期
[5]杨超.“思政课”考试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6期
[6]郑向群.办好思政课 铸魂育新人[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12期
[7]杨刚华编著《初中政治应当灵活运用“走出去”的教学方法》,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 【发布时间】2020/3/18 16:29:47
- 【点击频次】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