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作者】 黎文浩

【机构】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帮助,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尽管家校合作的理念已被许多学校、教师和家长接受并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诸如家校之间沟通时空受限、沟通形式单一、沟通中学生的中心地位易被忽略、沟通热情不高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校沟通的质量和效果,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亟待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解决。
  关键词:家校合作;问题;对策;沟通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当前对家校合作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数育,学校与家庭是平等的、互助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美国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将家校合作的内涵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合作。总体而言家校合作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第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第三,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能弥补学校教育和家教育单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家庭教育更科学,学校教育更灵活。
  二、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时空受限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通常是当“学生的纪律”、“学生的成绩”等学生思想或学习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家长)才会主动联系对方。由此可见家校互动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家校互动只是在碰巧或者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进行沟通交流,双方交流时间都很短暂,基本上都是属于简单询问得知问题后就没有下文、没有长久计划、缺乏远见和保障机制的低效或无效合作。 
  (二)沟通形式单一
  目前,家校合作的交流形式过于单一,交流频率也相对较低。家长会、家长接送孩子时与老师短暂聊上几分钟、家访等传统的被大家认为较为省事、方便的家校沟通方式仍然占据了家校合作形式的主流。但是,这些形式的沟通合作,已不适合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家庭。如果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得不到改善、创新,沟通过程中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家长无言以对,或者很长时间进行一次,最终使得教师和家长们都不能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深刻的交流、会谈,这必然影响家校合作的实效。
  (三)学生的中心地位易被忽略
  在沟通中,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没有清晰的认识。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权利;老师们也没有意识到参与家庭教育是教师的义务和权利,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目的有偏差。教师和家长都容易忽略学生在家校沟通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从而造成家校合作主体的缺失,家校合作往往也就停留在表面上。
  (四)沟通热情不高
  互动是双方针对某一问题各自表达观点,保持长期沟通交流联系,直至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方面的发表意见或者单方面的听取意见的短暂交流行为。因此,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双向的主动热情的交流与互动。但在现实中,多数情况下教育沟通的主动权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家长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了,这让很多家长们提不起参加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学校预设的家校合作活动的兴趣,造成很多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化。这种停留在表象的家校合作,只能是肤浅单纯的了解而已,相互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低下,久而久之家校互动热情也自然降低。
  三、家校合作的对策
  (一)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沟通效益
  早作预防,让“家校沟通”有的放矢。教师要善于进行“未雨绸缪”式的日常沟通,将工作做在前面。许多人认为家校沟通无非是“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看看你今天的表现”这么简单,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式的沟通。实践证明,提前预防、日常多沟通才是更高明的沟通方式。其实,孩子在一个阶段中的表现,无论是进步或退步,总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老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良苗头,把工作做在前头,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换解决问题的意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也要根据孩子日常表现,与老师多作沟通,发现问题提前反馈,寻找“家校沟通”的支点,共同提高家校沟通效益。
  (二)选择合适方式,优化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合作双方应根据学校、家庭、班级、学生个人等实际情况,选择如召开分层家长会、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家访、电访、家长委员会互动平台等方式,以实现优化家校合作的目的。
  第一,召开分层家长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召开分层家长会。让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交流学习,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
  第二,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亲近大自然、家庭读书日、“五四共庆祝“、“六一同欢乐”等等。教师要精心策划活动,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搜集节目相关资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第三,学校要积极鼓励并配合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以补发工资或补放假期的形式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家访工作从质量和数量上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师的家访工作。
  第四,组织、利用好家长委员会互动平台。制定规范的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委会有章可循,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只有当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对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时,才会真正信赖并积极参加家委会活动,从而推动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提高家校合作实效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所以,合作双方应深刻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更是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告状或分配任务,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增加学生的压力;家长不能把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认为我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否则,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的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家长也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使家校合作出现沟通怨气与裂痕,产生恶性循环。
  (四)巧用沟通艺术,提高沟通热情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三原则:第一,沟通要真诚。指教师和家长应坦诚相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在沟通的时候可以向家长询问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指教师和家长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维方式,宽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意识到双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三,沟通要相互理解。指教师和家长都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和家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家长有话语权、建议权,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形成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从主观到客观、从交流渠道到合作意识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将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潘振娅.影响家校合作的家长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秦逸韵.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王莉.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志国,温如春.“1+1+1>3”的魔力[N].中国教育报,2013.01.10
  [5]封昌权,王祥.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5):26-28.
  • 【发布时间】2020/3/18 18:06:36
  • 【点击频次】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