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文言文之“美”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作品的美到处存在,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多角度挖掘文言作品的美感,让美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要深入独特地挖掘教材内容,要从字词句学习中挖掘,包括汉字的形体美,韵文的音乐美,散句的流畅美,人物形象美,还包括挖掘心境情感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熟读、背诵(并能默写)一定数量的课文。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历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背课文,默语段,释词语,译句子,概括内容以及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如今人们对文言文的作用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文言文的运用,而在于文化积淀,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前课改大大增加了文言课文以增强文言文的阅读量,中考的文言文阅读也有了改革:扩大考试篇目,增加分值,增加难度。新形势下文言文该怎么教,成了初中语文教研中的重要课题。很多教师认为要走好文言文改革之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文言教材在文言文教学中作用。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传统教法极大地抹杀了作品的“美感”,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学生个体体验的关注,学生无法获得愉悦感;三是学生既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沉睡状态,教师没有及时唤醒,以致有关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并不全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句话,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美育角度比较缺失。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挥文言文的审美教育,要发挥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文言文教学成功的老师,他的教学充满了审美的愉悦,能够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文言文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作品的美到处存在,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多角度挖掘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内容美、人物事件美、思想内涵美、情感意境美,让美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形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无论是山水游记,还是碑铭表记;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抒情叙事散文;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能做到形质兼美。记叙则风神俊骨,跃然纸上;抒情则情深意长,惊魂动魄;议论则条理畅达,丝丝入扣。总之,篇篇都有着特殊的美感,可谓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字词句的学习中,人物形象美理解中,情感意境的体验中挖掘美,使学生享受审美的愉悦。
字词句是文章的基础构件,文言文字词凝练,文言词语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其信息量非常的巨大,表现力非常的强;至于长年吟诵不衰的名句,更有很强的美感和魅力值得品味,我们要从字词句学习中挖掘文言文的“美”
1.挖掘文字的形体美
汉字虽为方块之形,但形体活泼灵动;虽为点画组合,但组合错落有致。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里所说的“感目”的“形美”,就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汉字笔画形状的美。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物象,感悟汉字点画的形态之美,产生审美感受。
2.挖掘文言文注重词语的声韵美
文言文注重词语的声韵美。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字四句两联,每句末字分别是阴平和阳平,完全押韵读来上口,又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分句,内容相关,“衔”对“吞”,“远山”对“长江’,三个字两节拍;“朝晖夕阴”四个字两节拍,“朝晖”对“夕阴”,一句之内,内容相对,音节匀称。后组句子,音节数目整齐,都是九个字八个节拍。由于单双音节配合得当,句子音节匀称自然,节奏一致,造成了语言的音律美。叠音词具有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马世福.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文学教育,2009,(06).
[2]李逢春.文言文中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08,(12).
[3]袁宝玲.文言文教学的感情渗透[J].平原大学学报,2002,(0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熟读、背诵(并能默写)一定数量的课文。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历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背课文,默语段,释词语,译句子,概括内容以及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如今人们对文言文的作用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文言文的运用,而在于文化积淀,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前课改大大增加了文言课文以增强文言文的阅读量,中考的文言文阅读也有了改革:扩大考试篇目,增加分值,增加难度。新形势下文言文该怎么教,成了初中语文教研中的重要课题。很多教师认为要走好文言文改革之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文言教材在文言文教学中作用。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传统教法极大地抹杀了作品的“美感”,进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学生个体体验的关注,学生无法获得愉悦感;三是学生既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沉睡状态,教师没有及时唤醒,以致有关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并不全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句话,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美育角度比较缺失。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发挥文言文的审美教育,要发挥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文言文教学成功的老师,他的教学充满了审美的愉悦,能够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
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文言文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作品的美到处存在,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多角度挖掘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内容美、人物事件美、思想内涵美、情感意境美,让美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形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无论是山水游记,还是碑铭表记;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抒情叙事散文;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能做到形质兼美。记叙则风神俊骨,跃然纸上;抒情则情深意长,惊魂动魄;议论则条理畅达,丝丝入扣。总之,篇篇都有着特殊的美感,可谓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字词句的学习中,人物形象美理解中,情感意境的体验中挖掘美,使学生享受审美的愉悦。
字词句是文章的基础构件,文言文字词凝练,文言词语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其信息量非常的巨大,表现力非常的强;至于长年吟诵不衰的名句,更有很强的美感和魅力值得品味,我们要从字词句学习中挖掘文言文的“美”
1.挖掘文字的形体美
汉字虽为方块之形,但形体活泼灵动;虽为点画组合,但组合错落有致。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里所说的“感目”的“形美”,就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美,感受汉字笔画形状的美。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物象,感悟汉字点画的形态之美,产生审美感受。
2.挖掘文言文注重词语的声韵美
文言文注重词语的声韵美。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八字四句两联,每句末字分别是阴平和阳平,完全押韵读来上口,又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分句,内容相关,“衔”对“吞”,“远山”对“长江’,三个字两节拍;“朝晖夕阴”四个字两节拍,“朝晖”对“夕阴”,一句之内,内容相对,音节匀称。后组句子,音节数目整齐,都是九个字八个节拍。由于单双音节配合得当,句子音节匀称自然,节奏一致,造成了语言的音律美。叠音词具有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马世福.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文学教育,2009,(06).
[2]李逢春.文言文中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08,(12).
[3]袁宝玲.文言文教学的感情渗透[J].平原大学学报,2002,(08).
- 【发布时间】2020/3/18 18:07:45
- 【点击频次】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