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郝 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延伸以及综合测试,阅读都成了主角。但是,作为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又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初中三年时间,学生学到的课文不少于150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困惑、深思,究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了应试练习,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习惯;课文阅读;策略
  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好好读书,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成分太多,学生读时间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少语文功底。学生课外的阅读情况又怎样呢?据了解,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很多学生阅读量少,除了课本以外,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由此看来,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把握好课内课外两道关。
  一、关注课内、培养习惯
  1.少讲多读,读中领悟、升华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应让学生对全文整体感知后,或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谈谈自学后的感受;或说说从本课的学习中想得到哪些收获。待学生充分质疑后,教师把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课文的顺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会更高。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
  2.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 
  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只有把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一遍,得其大意,了解其主要内容,再逐段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殊重要的词句,最后再通读领略。不留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或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老师进行适当的方法引导。
  3.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阅读活动作用很大,因为思维活动是学生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心智来理解读物的内容的一种方式,它能使阅读理解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积累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是传授语文知识,练习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自读课本是课内的补充,是语文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同时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厚积薄发”,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应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强化课外阅读、提高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感悟”的培养
  所谓“感悟”是指阅读主体在面对阅读文本的时候,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而课外阅读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时候,不仅可以领略阅读文本的形,还可以仔细琢磨文本的事理和神韵,理解作者所托之感情。换而言之,感悟越深刻对文章的意蕴理解就越深厚。那么,学生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美国教育学家的感悟能力如何培养呢?充分发掘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对石缝间的野草的关注,发出了生命顽强地赞美,对归帆的驻足欣赏引出了船是家的遐想。只有对生活充满爱心,对事物立足于关心,才会产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也才会有大脑的灵动。
  2.注意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就不单单是仅扣教材,而应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能力,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作品,既要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又要放开视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时文。俗话说“读遍天下书,尽知天下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3.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然而由于每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社会阶层的不同,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风格和主题同样也存在着差距和局限。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作品中所弘扬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对作品中所表现出一些负面社会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辨证地指出这些现象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从而使课外阅读得以健康发展,而不至于把学生引入歧途。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得益彰。
  • 【发布时间】2020/3/18 18:20:21
  • 【点击频次】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