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语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学生们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优势,早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学生受到了家长以及学校更多的期盼,在学习过程中,会由此产生更多的压力,因而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意义,不断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心理教育转化,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心理健康,以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策略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自我完善和提高。我们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中落实,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一、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就好像煮饺子,饺子熟了自然就会浮起来。”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俞国良教授说过:“在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之后,现在的孩子长期受着来自各界的各种压力,学生便会在学习和精神上的负担十分沉重,而我们的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出现异常。”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便要求社会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而语文教学在目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少,所以应当对语文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再应用到教育日常理念当中,营造出和谐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而在学生心理健康上我们的语文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教学方面有独特优势,语文的丰富内容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兴趣,对后续学习有奠定作用,所以需要借助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健康生活观念,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起到良好引导作用。
(二)关键问题与资源
1. 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
据相关资料表明,小学生近些年来心理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失衡错位现象也频繁出现。同样也有研究报道指出,截至到目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青少年中皆有出现,甚至有极少数同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行为也会随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类因素导致学校对学生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另外家庭方面的各种因素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的频频出现,家长个人的素质修养等,孩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据相关分析,在升学竞争加大的情况下,盲目对升学率的追求以及测验分数排名,包括教师错误的教学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学生陷入不平衡情绪状态中。
2.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共有12册,每册会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划分,并在单元后设置语文学习园地和写作内容。教师在了解到教材结构的安排后,深深感受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根据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习,文章内容包括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等等,使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既全面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其它学科学习的工作开展。语文学科因此有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思想性、工具性。
立足学生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能力,而应全面的的培养,包括品格、习惯、情感、个性等,学校教学要以人为本,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3.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教师扮演学生人生引导者,“授业解惑”。语文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师生之间保持较好互动机会,这种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此时便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二、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素材挖掘
(一)挖掘教材
课本是语文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它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教材里面的课文文本都是在众多专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挑选以及编作而产生的,在语文教材课本里,所有的课文都文辞优美,有着高远的立意,并且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课本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极为适合初中生这一群体的。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加以改进,尤其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渗透进学生中,并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牢牢立足于学生的教学,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入挖掘,以一个教学点带动全面的发展,旁征博引,心理健康的教育应在教育工作展开的同时循序渐进渗透进去。
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文体,主要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因素蕴含在诗歌和记叙文之中,将记叙文里积极向上的素材进行挖掘和授课,以此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有着更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并有着对生活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
据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如果脱离其它教学模块而单独进行教学工作,学生们对此教学方式缺乏上课的积极性,没有参与热情,最终导致的教学结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学细分为各个小点,将其和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提高,更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显得十分庞杂,这样的内容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只用在此基础上稍微引申,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比如在课文《愚公移山》的授课过程中,愚公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的精神品质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愚公虽然年纪较大,但他勇于面对困难并毫不畏惧,将困难分解,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他这种意志力,最终使上苍感动,于是家门口的两座大山被天帝下令移走。对于这个故事,虽然在移山的过程中显得死板且可笑,但他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绝不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精神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尤其是中学生群体,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可以快速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对优秀的精神多多加以学习,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使学生更加有自信心,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
(二)拓展阅读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更为有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扩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在对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界可以变得更为开阔,知识的积累更为丰富,感知和感受更为强化,学生的心理也有着更为健康的发展。“开卷有益”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观点,人类社会进步离不开书籍的承载。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内学习的时候,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下意识的进行课外的阅读,特别是一部分经典的著作,学生在这些著作中可以学习到先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优秀的思维方式和成功之道。在阅读中汲取生活所需要的营养, 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并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精神支柱。如在课文《空城计》的教学中,由于空城计早期就有了戏曲小说以及影视作品,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了一定了解,当他们开始进行课文的仔细阅读后,我发现他们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同学之间各自发表讨论交流他们对此的观点看法,课堂的氛围也由此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有着一定条件支撑,如善于思考、沉着冷静等,在教学结束后,我根据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经典书籍的阅读,比如三国演义等,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三)生活元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语文是处处可见,时时可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理念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根据需要进一步发展进化,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最终使语文的教学变得生活化以及多元化。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将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加以融入,两者相互对比,从而共同发展,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思并有所得。在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时候,当面对问题或是一些事情容易胡思乱想,并引发困惑,受制于自身的思维因素又不想与他人说,找不到科学解决的办法。比如有些同学由于成绩相对较差,自卑心理便会由此出现,时间久了又无法解决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这种自卑心理会导致自己否定自己,自己不够聪明不适合走学习这条道路,成绩较差光明的前途也和自己无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过于看重自己的外貌,在外表不够美丽帅气的情况下缺乏自信,从而不乐意和别人讲话,也认为自己不够机灵,也认为自己在班级或是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对自己产生轻视乃至埋怨。和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学生极为骄傲,对学生对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目空一切。这些心理问题伴随着学生,是极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这种骄傲自卑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将生活元素融入在教学的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物来引入教学,如喜闻乐见的事物、新闻事件等等。学生在这些生活事物中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在别人事迹的带动之下使自身重拾自信,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应多多加以鼓励和指导,来帮助学生自我意识的找回,使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加以着重关注。教师也要及时更新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教学理念,转变现有落后的教学方式,通过轻松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牢牢记住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多加关注交流沟通,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实时掌握。和学生亦师亦友,对他们加以帮助指导,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独立的开展,而应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语文作为中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学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课,这一教学地位也表明了两者相结合的正确性。语文学校的融合性较强,教学内容也独特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心理健康教育也由语文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语文教材课文里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智慧,这是健康且富有情感的思想。学生经过对语文的学习,对生活以及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对意志、价值观、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方面也要全面进行。当学生碰到困难,亲切的老师就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心。当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时候,学生在学习方面也更为轻松,学的更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中也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有最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同样对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加以培养,甚至包括心理教育,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对一些可以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心理的功能加以挖掘,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也能对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勇于展现自我,拥有足够自信来表现自己。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科能力、智力以及健康的差异等。老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应予以尊重,重视学生全面全身心的发展,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要平等交流。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对待学习更为主动,老师可以将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感染,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习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具可以使用更为直观形象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改编课本剧,学生在自身创造、演绎课文内容时,能更好的感受其中美好的精神、情感、人物。教师也应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尽相同,对其加以把握并形成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有新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引导,面对学习上面的困难时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加以解决,勇于面对,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
3. 通过名人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对于发奋进取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会为之拼搏奋进,多以勤奋表现出来。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说追求理想,甚至连作业都无法完成。在《说勤奋》的教学中,司马光做了一个警枕来提示自己读书协作。以此来问学生当自己犯困时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交流比较,提出最适合自己解决犯困的办法。在小组讨论之下,有个各式各样特别的方法被提出来,比如说如果因为困了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就自己罚自己抄写,有的说困的时候就狠狠捏自己一下让自己保持清醒。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学生对待学习,有着坚定刻苦的意愿。
4.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语文课外活动包括四种特征:自主性、愉悦性、开放性以及活动性,它是课堂之外的延伸,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渠道。在小学的课堂里,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与此同时,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在小学里,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在各方面都会强一些,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渗透,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
5. 正确评价,提高心理水平。一方面是针对学生个性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可以进行评价。如对太过自我不乐于合作的学生采取期待式评价方式,对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则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对一部分没有自我的想法,随波逐流的学生则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鼓励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进行鼓励。通过鼓励学生对待事物有着自身的看法发表自己见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独立性,在这种自我评价之下,学生的自信心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互相评价进行着重的关注。教师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互相评价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学习,使学生能得到共同的提高。
6.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及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教的学科要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牢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把握规律,同小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使他们有着更为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之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立足现有教材,选好切入点,对待不同的学生都要尊重,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渗透教育,对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挖掘,对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牢牢把握,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获得提高,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当前学生心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都应有所涉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激发,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张素文.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成才之路.2016(31).
[2]朱金芳,陆利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03).
[3]杜晓敏.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3(05).
[4]张岳权,徐霞锋.探究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
[5]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方耀进.引进与咨询.2004(06).
[6]张晶.润物无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15).
[7]高亚勤.语文教学不该忘却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4).
[8]曹少炜.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3(27).
[9]施杰美.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J].少年儿童研究.2013(04).
[10]李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教育.2009(18).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策略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自我完善和提高。我们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中落实,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一、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就好像煮饺子,饺子熟了自然就会浮起来。”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俞国良教授说过:“在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之后,现在的孩子长期受着来自各界的各种压力,学生便会在学习和精神上的负担十分沉重,而我们的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出现异常。”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便要求社会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而语文教学在目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少,所以应当对语文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再应用到教育日常理念当中,营造出和谐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而在学生心理健康上我们的语文扮演着重要角色,心理教学方面有独特优势,语文的丰富内容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兴趣,对后续学习有奠定作用,所以需要借助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健康生活观念,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起到良好引导作用。
(二)关键问题与资源
1. 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
据相关资料表明,小学生近些年来心理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失衡错位现象也频繁出现。同样也有研究报道指出,截至到目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青少年中皆有出现,甚至有极少数同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行为也会随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类因素导致学校对学生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另外家庭方面的各种因素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的频频出现,家长个人的素质修养等,孩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据相关分析,在升学竞争加大的情况下,盲目对升学率的追求以及测验分数排名,包括教师错误的教学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学生陷入不平衡情绪状态中。
2.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共有12册,每册会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划分,并在单元后设置语文学习园地和写作内容。教师在了解到教材结构的安排后,深深感受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根据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习,文章内容包括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等等,使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既全面也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其它学科学习的工作开展。语文学科因此有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思想性、工具性。
立足学生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能力,而应全面的的培养,包括品格、习惯、情感、个性等,学校教学要以人为本,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3.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教师扮演学生人生引导者,“授业解惑”。语文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师生之间保持较好互动机会,这种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此时便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二、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素材挖掘
(一)挖掘教材
课本是语文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它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教材里面的课文文本都是在众多专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挑选以及编作而产生的,在语文教材课本里,所有的课文都文辞优美,有着高远的立意,并且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课本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极为适合初中生这一群体的。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加以改进,尤其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渗透进学生中,并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牢牢立足于学生的教学,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入挖掘,以一个教学点带动全面的发展,旁征博引,心理健康的教育应在教育工作展开的同时循序渐进渗透进去。
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文体,主要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因素蕴含在诗歌和记叙文之中,将记叙文里积极向上的素材进行挖掘和授课,以此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有着更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并有着对生活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
据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如果脱离其它教学模块而单独进行教学工作,学生们对此教学方式缺乏上课的积极性,没有参与热情,最终导致的教学结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学细分为各个小点,将其和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提高,更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初中的语文课文中,也显得十分庞杂,这样的内容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只用在此基础上稍微引申,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比如在课文《愚公移山》的授课过程中,愚公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的精神品质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愚公虽然年纪较大,但他勇于面对困难并毫不畏惧,将困难分解,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他这种意志力,最终使上苍感动,于是家门口的两座大山被天帝下令移走。对于这个故事,虽然在移山的过程中显得死板且可笑,但他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绝不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精神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尤其是中学生群体,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可以快速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对优秀的精神多多加以学习,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使学生更加有自信心,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
(二)拓展阅读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更为有效,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扩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在对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界可以变得更为开阔,知识的积累更为丰富,感知和感受更为强化,学生的心理也有着更为健康的发展。“开卷有益”是一个永不会过时的观点,人类社会进步离不开书籍的承载。因此学生在进行课内学习的时候,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下意识的进行课外的阅读,特别是一部分经典的著作,学生在这些著作中可以学习到先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优秀的思维方式和成功之道。在阅读中汲取生活所需要的营养, 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并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精神支柱。如在课文《空城计》的教学中,由于空城计早期就有了戏曲小说以及影视作品,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了一定了解,当他们开始进行课文的仔细阅读后,我发现他们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同学之间各自发表讨论交流他们对此的观点看法,课堂的氛围也由此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有着一定条件支撑,如善于思考、沉着冷静等,在教学结束后,我根据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经典书籍的阅读,比如三国演义等,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三)生活元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语文是处处可见,时时可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理念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根据需要进一步发展进化,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最终使语文的教学变得生活化以及多元化。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将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加以融入,两者相互对比,从而共同发展,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思并有所得。在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时候,当面对问题或是一些事情容易胡思乱想,并引发困惑,受制于自身的思维因素又不想与他人说,找不到科学解决的办法。比如有些同学由于成绩相对较差,自卑心理便会由此出现,时间久了又无法解决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这种自卑心理会导致自己否定自己,自己不够聪明不适合走学习这条道路,成绩较差光明的前途也和自己无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过于看重自己的外貌,在外表不够美丽帅气的情况下缺乏自信,从而不乐意和别人讲话,也认为自己不够机灵,也认为自己在班级或是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对自己产生轻视乃至埋怨。和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学生极为骄傲,对学生对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目空一切。这些心理问题伴随着学生,是极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这种骄傲自卑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将生活元素融入在教学的工作之中,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物来引入教学,如喜闻乐见的事物、新闻事件等等。学生在这些生活事物中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在别人事迹的带动之下使自身重拾自信,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应多多加以鼓励和指导,来帮助学生自我意识的找回,使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加以着重关注。教师也要及时更新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教学理念,转变现有落后的教学方式,通过轻松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牢牢记住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多加关注交流沟通,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实时掌握。和学生亦师亦友,对他们加以帮助指导,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独立的开展,而应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语文作为中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学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课,这一教学地位也表明了两者相结合的正确性。语文学校的融合性较强,教学内容也独特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心理健康教育也由语文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语文教材课文里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智慧,这是健康且富有情感的思想。学生经过对语文的学习,对生活以及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对意志、价值观、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方面也要全面进行。当学生碰到困难,亲切的老师就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心。当教学环境轻松愉快的时候,学生在学习方面也更为轻松,学的更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中也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有最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同样对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加以培养,甚至包括心理教育,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对一些可以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心理的功能加以挖掘,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也能对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勇于展现自我,拥有足够自信来表现自己。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科能力、智力以及健康的差异等。老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应予以尊重,重视学生全面全身心的发展,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要平等交流。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对待学习更为主动,老师可以将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加以感染,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习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具可以使用更为直观形象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改编课本剧,学生在自身创造、演绎课文内容时,能更好的感受其中美好的精神、情感、人物。教师也应注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尽相同,对其加以把握并形成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有新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引导,面对学习上面的困难时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加以解决,勇于面对,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
3. 通过名人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对于发奋进取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会为之拼搏奋进,多以勤奋表现出来。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说追求理想,甚至连作业都无法完成。在《说勤奋》的教学中,司马光做了一个警枕来提示自己读书协作。以此来问学生当自己犯困时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交流比较,提出最适合自己解决犯困的办法。在小组讨论之下,有个各式各样特别的方法被提出来,比如说如果因为困了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就自己罚自己抄写,有的说困的时候就狠狠捏自己一下让自己保持清醒。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学生对待学习,有着坚定刻苦的意愿。
4.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语文课外活动包括四种特征:自主性、愉悦性、开放性以及活动性,它是课堂之外的延伸,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渠道。在小学的课堂里,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与此同时,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在小学里,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在各方面都会强一些,都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渗透,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
5. 正确评价,提高心理水平。一方面是针对学生个性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可以进行评价。如对太过自我不乐于合作的学生采取期待式评价方式,对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则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对一部分没有自我的想法,随波逐流的学生则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鼓励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进行鼓励。通过鼓励学生对待事物有着自身的看法发表自己见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独立性,在这种自我评价之下,学生的自信心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互相评价进行着重的关注。教师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交流,让他们互相评价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学习,使学生能得到共同的提高。
6.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及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教的学科要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牢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把握规律,同小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使他们有着更为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之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立足现有教材,选好切入点,对待不同的学生都要尊重,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渗透教育,对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挖掘,对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牢牢把握,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获得提高,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当前学生心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都应有所涉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激发,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张素文.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成才之路.2016(31).
[2]朱金芳,陆利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03).
[3]杜晓敏.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3(05).
[4]张岳权,徐霞锋.探究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
[5]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方耀进.引进与咨询.2004(06).
[6]张晶.润物无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15).
[7]高亚勤.语文教学不该忘却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4).
[8]曹少炜.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3(27).
[9]施杰美.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J].少年儿童研究.2013(04).
[10]李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教育.2009(18).
- 【发布时间】2020/4/21 19:23:46
- 【点击频次】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