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真实起来
——小议作文选材的真实性原则
稍有写作基础的人都知道,在文艺创作中,主题能否表现得突出有力,选材是关键。主题的形成和提炼靠的就是材料。表现主题的材料应该以一当十,而不是多多益善。只有选择典型、有力的材料,主题才能得到突出和强化。如果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主题反而会被削弱甚至被淹没。然而,这是已经有写作基础的人的高度,这里要讨论的是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的初学者,比如现阶段超过半数的农村中学生,对他们而言,还别说在众多的题材中筛选出适合的,连选什么材料,他们都还显得很困难。拿到一个作文题,一部分人似乎很轻松地找到了材料,顺利地完成了习作,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老师给他们的评价是“不合情理”。这些经历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写作激情。另一部分人不是搜肠刮肚地搜寻材料并选出适合的,而是心里一片茫然,如同徒手逮刺猬——无从下手。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写作就是一件艰难至极的事。实在没办法,他们就乱编一气,应付了事,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还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要确定出适合主题的材料,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难的事。
文章要有可读性,首先要真实。使文章真实起来的关键在选材,一定要选出“可靠”的材料,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来。
“可靠”有两层意思:一是真实,一是确凿。
真实,指合乎逻辑和情感,也就是合情合理,不是非得真有其事。也就是说,文章的材料不是不能编造。生活中真有那么一件很适合表现主题的事固然可喜,就算没有,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合乎情理的提炼、组合、变形和虚构,使生活真实转化、提升为艺术真实,这才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不少学生一直固执地认为,写记叙文就得写真人真事。然而,十多岁的孩子,经历终归有限,见闻和感受不可谓多,可写的真人真事就只有那么点,不可能每次作文都写自己亲历的事件。就算能多次使用相近的事件作文,相同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写,作者不厌倦,读者也会厌烦。作文训练次数多了,学生就产生了无真事可写的惶恐和焦虑。这种惶恐和焦虑,会随着作文次数的增加继续演变成极端的心态:反正没真事可写,只好乱写一通,能交差就行;要么胡编乱造,最终得到个“不合情理”的批语。如果有个负责任的态度,静下心来,动动脑,把“胡编乱造”上升为合理改造,不愁“编”不出真实的文章来。司马迁写《史记》,纵贯3000年,除了汉武帝、李广等当朝人物,其余各色人事,没有一个人与他有交往,没有一件事是他亲见,但《史记》却成为后世勿庸置疑的真实历史,被史学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二选择。罗曼·罗兰没见过贝多芬,却在《名人传》中把贝多芬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再现给读者,茨威格没有跟斯科特去南极,却能把考察队的经历和南极世界真实地呈现出来。夏衍不是包身工,却能把包身工的活动、感受和对话都写得如同亲见……这些不朽著作的产生,都是作家在广泛搜罗、慎思明辨的基础上,对材料做了细致的甄别和精心的筛选后,合情合理地“编造”的结果。虽然作者并未亲历,但读者毫不怀疑人物、事件的真实性。
学生的虚构之成为“胡编乱造”,不外乎不合情或者不合理。比如为表现一个同学的勇敢,写他赶走了一条蛇是很合适的,但如果写他赶走了一条大鳄鱼,显然是不合理的。写他运用智慧与公车上的歹徒周旋,靠司机把歹徒送到警局也可以表现其勇敢,但如果写他神威大展,三拳两脚把歹徒揍得跪地讨饶,那是因为电影或者电视剧看得太多了。表现同学的勤奋好学,写他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积累、思考、钻研、请教,连蹲厕所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这样的夸张都是合情的,可以接受。如果也学古人用上了什么“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自然落得个“胡编乱造”的评价。
但学生需要接触的文体较多,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文体都允许虚构。比如新闻类文体,特别是消息和通讯,绝不能无中生有,弄虚作假,移花接木,歪曲捏造,也不可无条件地使用主观想象。写成这样只会让读者大呼上当受骗。再如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事实、数据等材料,切不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而进行夸张甚至捏造。论据材料的失真,会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论点都持怀疑态度。
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的观念性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引用不能有任何误差,不管是完整引用一段话、一篇文章,还是摘引、串引个别语句,都要做到字、词、句、标点与原文一致,不可马马虎虎,更不可随意篡改、增删,同时还须与原意相合,切记断章取义,削足适履,若真遇到自己拿不定、吃不准的时候,可以通过询问同学、请教老师或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使引用绝对准确无误。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谁都会讲。但真正做起来,远比说起来难得多。生活中可以写入文章的材料其实是很多的,只看我们有没有意愿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的态度。态度懒散,应付了事,不假思索,乱写一通,当然写不出可靠的文章来。选择材料不能怕麻烦,怕辛苦,需要认真反复的去观察、体验、积累、检索,非常仔细地去鉴别、核实或核对。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态度,是材料真实确凿的保证。当我们用负责任的态度,选择或组织虚构了“可靠”的材料,写出了一篇真实可信的文章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这该是件多么自豪,多么惬意的事啊!
- 【发布时间】2020/4/21 19:37:24
- 【点击频次】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