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优秀通俗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性研究

 

【作者】 龚 思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优秀通俗文化”指的是通俗文化中广泛流传、符合大众审美且能使大众获得愉悦体验、符合时代特征及主流层面价值取向的部分。其之于“教”,有着拉近师生距离、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之于“学”,则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展阅读视野、充实写作内容。
  关键词:优秀通俗文化;“教”;“学”;作用
  一、概念界定:通俗文化、优秀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一词最先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提出的,但对于通俗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没有形成定论。何谓通俗文化?顾名思义,即是 “通俗的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这可以反映在各个方面:内容、展示方式、受众等。换而言之,其内容通俗易懂,不会出现晦涩难懂的现象;其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其受众是普罗大众而非特定的某个精英阶层。另外,通俗文化还有受到大众喜欢的特点。因此,可以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面向普通人群、内容不晦涩、展示方式易为大众接受、受到大众喜爱并广为流行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优秀通俗文化”则是指通俗文化中具备“优秀”属性的部分。判定某种文化是否优秀,标准莫衷一是。但是,优秀的通俗文化至少需要具备的特征应有:广泛流传、愉悦大部分受众、能反映时代特征且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广泛流传是前提,优秀的通俗文化受众有可能在某个特殊时期数量不多,但从整体看受众不会少;其具备较强的娱乐功能,能使大部分受众产生愉悦体验,这里的愉悦并非是单纯的生理感受,精神层面的震撼、轻松、启发等都属于良好的体验;脱离时代的通俗文化注定难以生存,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通俗文化则会对大众产生不良的影响,难以为人们所接受。故而,可以认为“优秀通俗文化”指的是通俗文化中广泛流传、符合大众审美且能使大众获得愉悦体验、符合时代特征及主流层面价值取向的部分。
  二、优秀通俗文化之于“教”的作用
  优秀通俗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有其必然性。首先,科技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中学生接触网络易如反掌,在获得一定的学习资源和良好感受的同时,也存在得到负面效果的可能。禁止其接触这种具有负面效应可能的课外事物,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利于学习的延伸性,一味禁止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的。堵不如疏,与其担忧学生被课外不良资源、争议性工具所影响,不如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来促使其学习。其次,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培养出的学生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个目的必须在学生了解所处时代、关注社会的基础上才能达成,优秀通俗文化在这里能起到反映社会的作用,是学生不可脱离的层面。再次,语文学科作为传统学科,其教学资源的来源本身就有灵活性,能够从各类型教学资源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优秀通俗文化引入语文教学的作用就在这里:在众多的课外资源中,优秀通俗文化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可以预见,这将有利于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的层面来说,有以下作用:
  (一)拉近师生距离
  受传统思维限制,师生间存在着距离。这个距离体现在礼仪上,是《吕氏春秋·劝学》中所说的“事师之犹事父也”。学生对待老师需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这固然显示尊师重道,但也折射出师生间关系的不平等。这个距离体现在思想上,则如当下很多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难以理解,不懂学生喜欢哪种类型的小说,不了解学生爱听哪种类型的歌等。而当一个教师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保持年轻心态,尝试走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效果则有事半功倍的可能。如讲解诗歌鉴赏时,以流行的、歌词水平较高的中国风歌曲为素材进行讲解,学生会产生老师与他们的“志同道合”之感,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一种被认同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自然而然地也就会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
  (二)丰富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资源无疑是语文课本,这属于教育部门的正规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然而,若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资源仅仅是必修一到必修五以及选修这几本书,教学资源则稍显单一。优秀通俗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优秀通俗文化经过教师的筛选,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是传统文化或时代风云的载体,有立德树人的作用,也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习有效率。如将热点新闻置于教学中,学生不仅能了解时事,还往往会产生独特的见解,学生开拓了眼界,间接融入了社会。再如将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论述,则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授课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囿于某种特点的方式必然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会丧失学习兴趣。优秀通俗文化引入课堂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时下受到大众喜爱的一些综艺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对其加以抉择适当融入课堂,能给与学生新鲜感,提升学习动力。如《中国诗词大会》,以竞赛的形式来传承诗词,是一种非常适合课堂的形式。高中阶段学生有64篇背诵篇目,以这些背诵篇目未内容,在班级开展诗词背诵、默写、接龙等竞赛项目,学生能在这些项目中展现自我,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相信学生大多都会乐于参与。对于教师而言,类似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课堂将生机勃勃。
  三、优秀通俗文化之于“学”的作用
  优秀通俗文化具备流行性,尤其是属于当下的通俗文化时刻走在潮流的前端,更新速度快,切合高中生的心理认同与心理发展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自发的追逐,对流行事物所散发的魅力难以抵挡。因而,将优秀通俗文化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正是现实的需要。这一举措能缩短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若能加以利用,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优秀通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对学生产生的最直观的效果即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课本资源不同,优秀通俗文化资源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熟悉的感觉。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让学生分析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某个人物形象,学生肯定能讲出个一二三四;又如,让学生概括欧·亨利某一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也必然能讲出个七七八八;再如,给学生阅读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学生也一定兴致盎然。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往往高出常人的想象,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了,他才能真正投入学习。
  (二)拓展阅读视野
  高中生生活阅历不多,与社会的接触很少,对外界的了解多基于阅读,扩展阅读视野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优秀通俗文化中包含着阅读资源,仅各种类型的通俗小说就数不胜数。从题材来说,学生能从武侠小说中体验到快意恩仇,从历史小说中感受到风云变幻,从传奇小说中获得神秘刺激感,从科幻小说中展开对未来的自我想象,从推理小说中得到思维缜密性的锻炼。当学生的阅读面加宽,阅读深度加深时,其对人生的思考必然会更深刻。扩展阅读视野,在学生收获良好的精神体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阅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充实写作内容
  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有机部分,其中,写作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听得懂、说得出、读得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写作的辅助。写作能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对现实的解读能力,优秀通俗文化需要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挂钩,这就决定着学生在接触后对写作方向、观点阐述等产生作用。如《南风窗》、《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若学生能经常阅读,思辨能力会得到加强。此外,通俗文化本身又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如优秀电影、时事政治新闻、通俗小说等,若能选取适合写作主题的部分写入作文,对写作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优秀通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但需要前提,引入的比例要恰当,引入的时机要合适,引入的方法要能被学生接受,引入的频率要合理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要求,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朱光潜.谈读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项目基金: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入通俗文化教学探究”(课题编号:QJH201810088)的研究成果。
  • 【发布时间】2020/4/21 19:40:29
  • 【点击频次】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