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作者】 陈春添

【机构】 兴宁市刁坊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同一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业成绩还是能力和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现状。“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并存是必然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现实问题。“优秀学生”深受欢迎、得到优待,“问题学生”易受冷落、常遭“非议”,两极分化也愈演愈烈。但是,如果“问题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转化,将会对其学习、成长乃至人生未来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剖析“问题学生”的成因、探索“问题学生”的教育思路和策略,找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金钥匙,是素质教育途中急需破解的难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含义
  “问题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实践能力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在美国是指表现与潜在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在我国由最初的“差生”、“学困生”到“后进生”、再到现在的“问题学生”。目前我国关于“问题学生”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标准:其一,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标准;其二,是以不良思想品格和反叛行为方式为标准;其三,是以学生不健全的心理和生理及偏差的个性特征为标准。综合起来“问题学生”是指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学业成就水平偏低引起的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明显偏离常态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其成因
  1、厌学型“问题学生”
  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发现,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罢了。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学习的时间周期较长,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心理压力太重,读书无用论等等,都会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成绩差、有辍学念头等等。
  2、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  
  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的特征是自控能力差,对自己犯的错也能有所认识,只是不能管住自己,同样的错误反复犯,经过教育进行改正时,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形成屡教不改的问题。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都属于这种类,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家长过度宠爱造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现实中,他们一般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没有敌意和抵触情绪,教育转化相对容易。
  3、品德型“问题学生”
  品德型“问题学生”给人的主要印象是“坏”。他们思想品德差,明知故犯,经常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犯罪。品德型“问题学生”在校的主要表现有:经常骂人打架、惹是生非;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兴风作浪,胆大妄为;厌恶读书,对教师一般有“敌意”,经常与老师对着干。这类学生往往来自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或教育严重失误家庭。
  4、心理型“问题学生”  
  心理型“问题学生”给人的主要印象是“怪”。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卑情结重,沟通较困难,其逻辑不合常理,行为也较“出格”,令人捉摸不透。他们常伴有抑郁、自卑、狂躁、攻击性等特点。造成这类型“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受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成长环境等影响而成。
  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一)对厌学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学生厌学主要是由于学习本身的性质、成人的教育态度及价值观偏离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从消除这些引起学生厌学心理的不良因素着手,寻求克服办法和途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摒弃对“问题学生”的轻视、排斥的态度,而是用更多爱心去照顾和关心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消除滋生“问题学生”的土壤,创造民主、平等、互助、竞争的良好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追求卓越人生。
  2、指导学生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学习目标   
  “问题学生”的改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把短期目标、阶段目标、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让“问题学生”逐步接受教育中进改提高。发现“问题学生”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们的器重与关注,促其坚定改正的决心和毅力。
  3、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一般来说,感性的现场实践和实验教学对中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看录像、听报告、实地调查等,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二)对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给人的主要印象是“赖”。他们经常上课迟到、讲话、吵闹、走动、睡觉、吃东西、看课外书、搞小动作等等。真可谓知错认错,屡教不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们对班级的破坏和威胁不大,但会影响班级荣誉,让人头痛。对这类问题学生可采取如下方法教育:
  1、多赞赏,少责罚
  要记住:在任何时候的教育中,表扬都比批评的效果好。所以,善于发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闪光点极小,也要适时地给予赞赏,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令他们知道老师关注,到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推动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2、多耐心,少急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想要他们在短时期内改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一段时间后,他们还会“旧病复发”,甚至“病得更重”。这时,教育者要有非常的耐心与克制,如果急于求成,简单粗暴,辱骂重罚,将会前功尽弃。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或者恼羞成怒,与教师对立,酿成更多事端。
  3、适用班规,加强约束
  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规,都根据班规进行处罚,让 “问题学生”心服口服。受罚的次数多了,他们会产生“耻辱感”;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使“文明班”失之交臂,他们也有“负罪感”。这样,不断的反省就促使他们竭尽全力约束自己,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三)对品德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品德型“问题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群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密切接触,或已融入其中,或处于犯罪的边沿。这类“问题学生”的破坏性和威胁性很大,教育起来相当困难,可采用如下对策:
  1、委以重任,增强自我约束力
  在可控范围内,让这些“问题学生”在班上任一官半职,充分体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减轻乃至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敌意”;同时告诉他们,当了班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起到榜样带头作用,达到良好示范效应,不能出丑。以此来增强他的自我约束力,促使他进步。
  2、常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监控
  家校通力合作,尽力切断问题学生与社会不良分子的交往,严管家庭车辆,杜绝学生无证驾驶机动车,严控学生吸烟喝酒、打架斗殴。让他们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正事,并适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3、制度约束,赏罚分明
  严肃校规校纪,完善奖罚制度。对明知故犯,骂人打架,惹是生非,与老师对着干等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问题学生”,采取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处罚,以遏制严重违纪学生的嚣张气焰,达到“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震慑作用。对转变明显,思想有进步的“问题学生”设立进步奖,适时适度给予通报扬彰奖励,形成示范向好效应,达到表扬一个,转化一批的良好势头。
  (四)对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教育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类似于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先进行个案诊断,找到他的“情结”,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对于具有遗传性质或因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问题学生”,我们也只能从后天的教育努力,家校合作,改进教育方法。对于出身特殊家庭或具有特殊经历的“问题学生”,教育应做到“三多”:
  1、多一份关注
  这些孩子在家中无人过问,缺少温情。在学校,同学们把他当作另类,都避而去之,敬而远之;如果教师再把他推向墙角,采取冷落、歧视的态度,教育转化也将无从下手。相反的,对这些学生,教师应格外重视,从生活、学习到思想状态都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让他们受重视,感到爱。
  2、多一点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是的,只有爱学生的老师,他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爱学生的班主任,他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班集体。对于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和帮助,不失时机的询问、鼓励,让他们有感受尊重,感受被爱,从而解开心理情结,变得健康活泼。
  3、多一些交谈
  发动班干部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与他们沟通,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不定期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上的障碍给以及时的帮助和真诚的指点,鼓起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学习信心,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
  结束语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需要热情、需要耐心、需要爱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多方配合。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不管多调皮的学生,他往你跟前一站,当班主任的就得学会钻到学生心里去,钻到他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爱他,尊重他,理解他。”只要常怀孩子可塑的信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努力定会解开“问题学生”的心扉,还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青春少年。
  参考文献:
  [1]陈权.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1期 
  [2]谢广玉.试谈教师应如何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N];学知报;2011年
  [3]梁峰.找准学困生的起点[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吕云涛.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3月
  [5] 张治军.济南市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0月

  • 【发布时间】2020/4/21 20:00:08
  • 【点击频次】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