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悬念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蒲华丽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悬念法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增强课堂魅力,吸引学生参与的有效策略。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入研究此项方法,把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悬念法;应用;有效
  故弄玄虚,吊人胃口的悬念,来自于古人评书中的“且听下回分解”。在教育发展的今天,这种悬念法也被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这种方法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广,在各个环节就可应用,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还可使课堂生动,有新颖感,故而受到众多教师青睐。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些悬念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悬念法在新课导入时的应用
  学起于思贵有疑。导入不仅为了激趣,更要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于质疑开始。而创设问题、设置悬念就可有效实现这一效果:让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参与热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动机,增强主体性。例如,在教学“比例”时,为了引出“黄金比例”这个概念,教学中我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小明到文峰超市,看到一双非常适合妈妈穿的鞋子,可是不知道妈妈穿多大的鞋。你能帮小明想个办法吗?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已经引入了黄金比例这个概念,学生充满好奇心,想知道答案,自然就会联系今天所学的黄金比例。因为妈妈的身高小明应该知道,所以可以通过验证身高与脚长之间存在 6∶1 的关系,这样悬念就解开了。这样导入教学,就应用了悬念法,达到我们激趣、诱思的导入初衷,为我们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悬念法在新授教学时的应用
  新授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学时,我们即将抛出新知时,就可采用悬念法进行。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起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的作用,但可以激发学生“我要学”意识,使他们主体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方法就是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可适时地抛出一些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设置难点时要注意把握好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果难度太大,难点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会使得课堂鸦雀无声,这样设置的难点也就失去了意义。还有,设置的难点要注重与本节课内容的联系,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吃透教材。如果与本节课内容没有联系,学生会觉得今天自己的学习好像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从而打击他们,觉得听与不听效果无二。 
  三、悬念法在巩固练习时的应用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把新知内化了数学实践技能的有效方法,更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创新策略也是应讲究的。悬念法的应用,既能强化,又能激趣,效果非常明显。
  (一)巧用错解制造悬念。错误,是一种美丽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所出现的“碰壁”。作为教师,抓住这种资源,就可让学生在纠正方法,顺利解决问题上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由于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性质把握不透,在解题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学时可让他们充分暴露错误,再来分析以加深理解。 如在复习“求 16、24、48 的最小公倍数”时,按照常规方法求得最小公倍数为288,我就引导学生:我们知道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48,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我们的方法有误?通过解释让学生明白,必须除到最后使任何两个数之间都没有公约数为止。
  (二)运用一题多变制造悬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在数学练习中,我们除了可激疑巧问外,还要精选习题,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解题的应变能力。?例如,在讲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引导学生多角度来审查题目完成求解。对于下面的习题解答,教师可要求学生至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求解,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例如,在练习“一个钢厂去年产钢88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题目时,我们采用了这种悬念法进行引导开解。?
  方法一:先求出今年计划比去年的增产量,再加上去年的产钢量,即得今年产钢量:88×25%=22(万吨)?88+22=110(万吨)综合算式:?88×25%+88?=22+88=110(万吨)。
  方法二:先求今年计划产钢是去年的百分之几,再求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88×(1+25%)=88×=110(万吨)。 
  方法三:由题意可知,去年产钢可理解为100等份,今年计划产钢量可理解为(100+25)等份.运用归一解法,先求每份多少万吨,再求出125份多少万吨,即今年计划产钢量。88÷100×(100+25)?=88÷100×125=0.88×125=110(万吨)。
  四、悬念法在课堂结课时的应用
  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与开课相对应的是结课,即一节课的结束,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悬念法也有广泛 应用,有效的结课,应具有“且听下回分解”的真正魅力。为此,我们要设法给学生设置点悬念,以起到延伸课外学习,或者使学生对后继课产生一种向往,这些都是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例如,在教学完“小数与百分数的转化”后,我问学生:“我们知道如何将小数转化为百分数以及如何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那么请大家想想,百分数与分数之间如何转化呢?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给学生留下悬念,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去预习、去探索。 
  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东西,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而悬念法的应用,就是让教学产生这种魅力,吸引学生乐于参与。在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把悬念法与其他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度。
  参考文献:
  [1]杨小林,小学数学课堂巧设悬念促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
  [2]李东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悬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
  • 【发布时间】2020/4/21 20:00:38
  • 【点击频次】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