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 李敏辉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乌石镇沙江永牟福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问题”为主线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自然学科中应用较多,但是在人文学科上应用并不多见。本研究探讨问题为主线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行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为主线学习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五步骤:实践与为主线问题的转化;资料的查找与应用;解决方案与评价标准;团队课堂报告;现场与课后反馈。问题为主线学习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为主线学习;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数学问题为主线的创造。由于问题为主线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为主线。在关注问题为主线的重要优秀价值的同时我们认为需要更加关注问题为主线的有效性以及实施性。问题为主线教学模式并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研究有效问题为主线的特点,结合多方面各种因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问题为主线。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老师课堂上不断地循环讲授最新的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对错误习题纠正和继续在讲授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的单一性、死循环、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强制被迫接受,教师讲解最新的知识点,通过家庭作业巩固课堂上所讲授新的知识点,然后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一个学期一直都是这种枯燥无味死循环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厌学讨厌数学等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创新,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有效问题为主线的涵义
  以“问题”为主线是指教师为了传授、引出某一知识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为主线,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有效问题为主线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等,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形成外部问题和学生内部知识经验之间恰当程度的冲突,引起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数学问题为主线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依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为主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为主线。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生动具体的活动为主线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重视问题为主线的创设,在为主线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新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效问题为主线教学。因为每个学生都特别喜欢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而且,氛围直接影响的学生的情绪,小学生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够了解,不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主线,学生就不会拥有特别高的情绪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完全的激发,就导致学习效果不能够提高。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有效问题为主线的创设,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造更适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才能使相关的问题为主线得到有效的创设。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声音、影响、动画等对学生进行问题为主线创设,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对事物新奇与好奇的阶段。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主线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我交流与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会把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完全的被发掘出来,进而让学生们感觉到成功带来的体验,使学生爱上对数学的学习。
  (三)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为主线,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四)依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造更适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学为主线,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才能使相关的问题为主线得到有效的创设。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声音、影响、动画等对学生进行问题为主线创设,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对事物新奇与好奇的阶段。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主线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我交流与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会把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完全的被发掘出来,进而让学生们感觉到成功带来的体验,使学生爱上对数学的学习。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为主线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求学阶段,小学生年纪较小,贪玩本质还是存在身心发展相对不成熟,教师在创造问题上,这就更具困难性,合适的问题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食物分割方法,然后等分。然后让学习可以计算出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份量,计算完毕可让学生进行品尝西瓜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多媒体显示,向学生展示动态情况,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教师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使用问题为主线,通过创造有效的教学问题为主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创造出适当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小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不断创造一些问题为主线,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障碍,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处于引导者。所以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才能使用正确的问题为主线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性合作能力可以运用问题为主线模式。基本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数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问题为主线大部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在生动有趣的问题为主线中进行创新,提高小组讨论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为主线的创设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为主线意识
  第一,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手机多媒体阅读小学数学教育书籍,查询有关问题为主线信息,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创造问题为主线的含义、特征和意义,不断完善加强教师的为主线意识。第二,学校数学教师探讨: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绝大部分数学教师思想是略微古板,每节课都是按照课时讲授新的知识点或者错题,然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问题为主线教学深化到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中,使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每一个班级都要完成全心全意”,不是仅仅在公开课上使用有效情景方式而是每一节课。
  (二)利用认知冲突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将一些不同颜色的灯笼(贴画)按规律排列,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灯笼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借助故事以“问题”为主线。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为主线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四)选择与生活合适的情景
  创造问题为主线不是漫天想象的,也不并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所教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造为主线。在选择创造问题为主线的方式时,应考虑许多因素。根据每节课所讲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当的问题为主线。数学科目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性以及理解困难,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己参与,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了解每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的过程。问题为主线就是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手段。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注重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一口气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将课堂的氛围尴尬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努力尽可能的营造为主线,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内容偏离主题,每节课堂大家在嘻嘻哈哈欢笑中度过,没有掌握重点知识,课堂效率低。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需要将为主线创造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与问题结合一起,使学生从自己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好为主线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问题。
  六、结束语
  基础数学中创造有效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为主线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生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细节,享受教学。
  • 【发布时间】2020/5/9 20:48:49
  • 【点击频次】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