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想象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优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培育和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高度概括出想象力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智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想象力是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发挥教师特长,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培养观察能力,打好想象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表面是已有知觉中所得到和记忆中所保持的材料组成的。客观事物是想象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离开了观察,想象就不能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凭借教材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例如教学《春雨》课前可引导学生观察:春天雨水的特点,雨中大自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春雨景象,再结合课本,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春天来了“春雨沙沙”的特点,以及在春雨滋润下大自然中树木、小草、庄稼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感受并想象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观察习惯,并把观察融入到生活中去,自觉观察生活里的人或事物,积累丰富的表象,为想象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创造形象化课堂氛围,激发想象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很长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许多课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插图,启发想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当教师讲到“仙人指路”一段时,教师运用插图问:图中画些了什么?整体样子像什么?通过这样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从而明白为什么把这块石头称作“仙人指路”。既学习了语言文字,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想象。学文之后,还可继续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想象“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样子,并练习描述。这样运用插图,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音乐,诱导想象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情。”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设备可创设情境,铺垫引趣,渲染气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和想象的兴趣,学生自己的感情不断接近作者的感情。例如《月光曲》一课,为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可播放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表达的情境,并由此展开联想:微波浩渺的大海上,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让课堂沉浸在作者表达的意境中,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3.利用媒体,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说获得的信息,能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等电教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能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由于学生视野的局限性,在思维上无法认识一些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因此,利用媒体可弥补这一不足。如《黄继光》一课,教学黄继光如何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站起来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一部分。师可用录相机放录像,让学生置身于“激烈的硝烟战火中”,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枪林弹雨中黄继光顽强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理解课文,并体会和想象黄继光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
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兴趣,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三、发挥教师特长,引导想象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习书面语言进行的,如何使学生将书面语言描绘的事物,塑造的形象抒发得情意深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呢?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深入到适合的情景中才能体会到,因此,师还可依据文中所表露的情感倾向,用语言、动作营造出适宜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为师生情感创造条件,在情感交流中达到想象力的升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由于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多,对当时的背景不大了解,对周总理的情感不深,所以在课前可让学生向长辈们了解有关总理的事。上课时,师用缓慢的语调深情地叙述:“1976年8月,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地为之哭泣……”用这样的导语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为想象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做好了铺垫。再如学习《日月潭》师在教学理解“日月潭”时可用简笔画面出日月潭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机会可以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训练。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无数开展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就能丰富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杜美丽;李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林区教学;2009年08期
[2]欧玉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考试(教研);2011年06期
[3]王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4]陈瑞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7期
[5]刘纪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2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高度概括出想象力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智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想象力是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发挥教师特长,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培养观察能力,打好想象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表面是已有知觉中所得到和记忆中所保持的材料组成的。客观事物是想象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离开了观察,想象就不能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凭借教材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例如教学《春雨》课前可引导学生观察:春天雨水的特点,雨中大自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春雨景象,再结合课本,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春天来了“春雨沙沙”的特点,以及在春雨滋润下大自然中树木、小草、庄稼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感受并想象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观察习惯,并把观察融入到生活中去,自觉观察生活里的人或事物,积累丰富的表象,为想象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创造形象化课堂氛围,激发想象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很长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运用插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许多课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插图,启发想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当教师讲到“仙人指路”一段时,教师运用插图问:图中画些了什么?整体样子像什么?通过这样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从而明白为什么把这块石头称作“仙人指路”。既学习了语言文字,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想象。学文之后,还可继续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想象“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的样子,并练习描述。这样运用插图,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音乐,诱导想象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情。”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设备可创设情境,铺垫引趣,渲染气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和想象的兴趣,学生自己的感情不断接近作者的感情。例如《月光曲》一课,为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可播放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表达的情境,并由此展开联想:微波浩渺的大海上,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让课堂沉浸在作者表达的意境中,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3.利用媒体,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说获得的信息,能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等电教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能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由于学生视野的局限性,在思维上无法认识一些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因此,利用媒体可弥补这一不足。如《黄继光》一课,教学黄继光如何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站起来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一部分。师可用录相机放录像,让学生置身于“激烈的硝烟战火中”,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枪林弹雨中黄继光顽强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理解课文,并体会和想象黄继光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
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兴趣,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三、发挥教师特长,引导想象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习书面语言进行的,如何使学生将书面语言描绘的事物,塑造的形象抒发得情意深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呢?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深入到适合的情景中才能体会到,因此,师还可依据文中所表露的情感倾向,用语言、动作营造出适宜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为师生情感创造条件,在情感交流中达到想象力的升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由于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多,对当时的背景不大了解,对周总理的情感不深,所以在课前可让学生向长辈们了解有关总理的事。上课时,师用缓慢的语调深情地叙述:“1976年8月,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地为之哭泣……”用这样的导语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了共识,产生了共鸣,为想象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做好了铺垫。再如学习《日月潭》师在教学理解“日月潭”时可用简笔画面出日月潭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机会可以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训练。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无数开展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就能丰富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杜美丽;李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林区教学;2009年08期
[2]欧玉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考试(教研);2011年06期
[3]王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4]陈瑞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7期
[5]刘纪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29期
- 【发布时间】2020/5/9 22:11:11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