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小学生学数学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考数学,更应让学生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课堂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数学任务,这个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讲授,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会操作,学会动手。教师不能总认为自己已经讲了,学生应该听明白了,题目也应该做对了,其实不然,没有学生的动手,就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这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诀窍。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亲自动手测自己的食指宽度,进而感受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习“圆的认识”时,我照样设计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探究圆的特征。折一折: 找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画一画、量一量:找出半径、直径有多少条。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比一比:理解半径、直径的关系 d=2r。学习正方体时,找正方体展开时每个面所对应的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平面图,并把每个面用数字标上序号,再把平面图剪下来,折成正方体,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每一个面所对应的其他面。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钟表”时,我让学生们学完后,自己回家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的钟面,结果同学们做出了形态各异的钟面,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对钟里的时针、分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只有动手做,才能充分提供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最大空间,自然收获高效课堂。
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需要师生之间在交流中沟通信息,平等对话,实现思想的交融。教师要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活动的场景,设置交流的问题,有了师生之间的活动平台,学生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如创设口算的好方法,“破十法”:计算15-8=7先算10减8等于2,再用2加5等于7,还包括“凑十法”“想加算减”。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说数学的积极性。
又如,学习“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一位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另一位学生反驳道: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第三位学生补充道: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时的交流更活跃了。一个学生说:“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学生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最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用数学
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用数学就是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学习数学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挥数学应有的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如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租船问题教材中的例5,先假设,再调整,如果都租小船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精心的准备了课件,真实的钱,课堂上同学们,都会用,都会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同学不会算,不会换钱,于是我开展了“小小跳蚤”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不喜欢的玩具找出来,星期一带到学校,每个人准备20块钱的零钱,家长随同,在买卖中同学们懂得了讨价还价,算账、付款、找钱,在亲身经历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用自己那一双聪慧的眼睛找到问题的正解。数学学习不仅是用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思想,只要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化难为易,再次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
总之,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教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只有师生共同分享了学习数学的收获和快乐,学生才会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数学教学成绩一定会提高,学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课堂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数学任务,这个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讲授,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会操作,学会动手。教师不能总认为自己已经讲了,学生应该听明白了,题目也应该做对了,其实不然,没有学生的动手,就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这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诀窍。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亲自动手测自己的食指宽度,进而感受1厘米大约有多长。学习“圆的认识”时,我照样设计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探究圆的特征。折一折: 找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语言描述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画一画、量一量:找出半径、直径有多少条。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比一比:理解半径、直径的关系 d=2r。学习正方体时,找正方体展开时每个面所对应的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平面图,并把每个面用数字标上序号,再把平面图剪下来,折成正方体,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每一个面所对应的其他面。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钟表”时,我让学生们学完后,自己回家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状的钟面,结果同学们做出了形态各异的钟面,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对钟里的时针、分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只有动手做,才能充分提供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最大空间,自然收获高效课堂。
二、说数学
说数学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需要师生之间在交流中沟通信息,平等对话,实现思想的交融。教师要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活动的场景,设置交流的问题,有了师生之间的活动平台,学生能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如创设口算的好方法,“破十法”:计算15-8=7先算10减8等于2,再用2加5等于7,还包括“凑十法”“想加算减”。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说数学的积极性。
又如,学习“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一位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另一位学生反驳道: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第三位学生补充道: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时的交流更活跃了。一个学生说:“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学生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最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用数学
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用数学就是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学习数学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挥数学应有的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如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租船问题教材中的例5,先假设,再调整,如果都租小船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精心的准备了课件,真实的钱,课堂上同学们,都会用,都会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同学不会算,不会换钱,于是我开展了“小小跳蚤”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不喜欢的玩具找出来,星期一带到学校,每个人准备20块钱的零钱,家长随同,在买卖中同学们懂得了讨价还价,算账、付款、找钱,在亲身经历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用数学。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用自己那一双聪慧的眼睛找到问题的正解。数学学习不仅是用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思想,只要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化难为易,再次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
总之,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教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只有师生共同分享了学习数学的收获和快乐,学生才会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数学教学成绩一定会提高,学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0/5/9 22:13:25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