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使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效,就需要我们精选合作内容,明确合作分工,细化合作组织和重视合作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生、师共同探究合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与独立学习相对的合作学习,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人们深刻认识“应试教育”所带来严重危害的同时,也看到了持续实施接受式学习的不利后果。在倡导全面新课改的今天,新课标要求我们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合作意识。目前,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得到了推崇,人们在各自担当的学科教学中普遍采用了这一方式,课堂上也有了相应建设,像模像样地开展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合作意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另外,即个别教师把此作为课堂抢人眼球的摆设,来装点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课堂,这样的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效果,实现不了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下面,我结合自身担任的学科——小学数学谈谈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实施开展。
一、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实践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
(一)精选合作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二)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
(三)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各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四)重视合作指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时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各流程与细节,包括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都要认真思考。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该做什么?又该关注些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去合作解决。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这儿就是上文所说的要精选合作内容,才能确保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前,适当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三是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来讲。
(三)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仅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而形成的自发合作。在数学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合作问题对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可以不流于一定要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总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把合作学习这种策略应用于课堂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探讨数学问题,从而引发语言发展、智慧碰撞、思想互换等效果。这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成效的体现。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应考虑到如何更好的育人,育更多的人,而不是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装饰,或者应付检查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以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践[J].教学探索,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与独立学习相对的合作学习,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人们深刻认识“应试教育”所带来严重危害的同时,也看到了持续实施接受式学习的不利后果。在倡导全面新课改的今天,新课标要求我们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合作意识。目前,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得到了推崇,人们在各自担当的学科教学中普遍采用了这一方式,课堂上也有了相应建设,像模像样地开展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合作意识、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另外,即个别教师把此作为课堂抢人眼球的摆设,来装点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课堂,这样的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效果,实现不了我们实施合作学习的初衷。下面,我结合自身担任的学科——小学数学谈谈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实施开展。
一、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实践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
(一)精选合作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辨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
(二)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
(三)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各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四)重视合作指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时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各流程与细节,包括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都要认真思考。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该做什么?又该关注些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去合作解决。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这儿就是上文所说的要精选合作内容,才能确保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前,适当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三是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来讲。
(三)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仅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而形成的自发合作。在数学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合作问题对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可以不流于一定要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总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把合作学习这种策略应用于课堂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探讨数学问题,从而引发语言发展、智慧碰撞、思想互换等效果。这是我们实施合作学习成效的体现。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应考虑到如何更好的育人,育更多的人,而不是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装饰,或者应付检查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以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践[J].教学探索,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5/9 22:14:18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