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重视启发学生思维 构建习作高效课堂

 

【作者】 赵 金

【机构】 乌市第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提起习作教学,总是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茫然无助。新课标实行以来,我们发现仍有一些小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缺乏激情,所作的文章也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习作教学存在“假、套、空”的现象令人担忧。本文就当前习作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习作高效课堂进行论述,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在习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关键词:启发;思维;习作;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提起习作教学,总是有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感到茫然无助。就学生方面而言,他们害怕习作,对习作缺乏兴趣、缺乏激情,所作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就教师方面而言,习作教学是件非常头痛、吃力的事,难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特别是很难指导学生写好有真情、有激情的文章,在当前习作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学生习作“假、套、空”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积累少、思维闭塞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方面的误区。因此,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帮助学生启发习作思维,克服习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假、套、空”的现象,倡导学生有感情、有激情进行习作,构建习作高效课堂展开论述。
  一、分析当前习作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习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习作缺乏素材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有的即使有话可说了,也往往只是三言两语就说完了;有的则是说得啰嗦,抓不住要点。究其根源并不是学生身边没有习作的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更不会重视搜集、积累习作素材,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在习作时就感到“没啥可写”,不知道从何下笔。
  2.学生习作材料选择不当
  即使有些学生在习作之前留心观察了身边的人或事,积累了一些习作材料,但写出来的文章却往往是简单叠加,思路混乱,情感空白。这是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选择和组织材料,不知道该怎样写。
  3.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
  文章是由字、词、句这些基本要素组成的。有些学生由于语文的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写出来的作文通常存在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表意不清、不会运用修辞手法等毛病。特别是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些毛病更是尤为突出,写不好习作。
  (二)教师习作方面主要存在着“六重六轻”的教学模式
  1.重习作、轻育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然而,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中,却比较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一些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习作的速度,讲究学生习作的结构和技巧,至于学生习作的内容是否真实,则不太重视,一味追求习作是否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学生习作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学生为了取得习作的高分,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这样写出来的习作缺乏真实性。而对于老老实实写出来的真人真事,有真感情的习作,不但不予表扬,反而对其习作表达上的某些缺陷加以指责。这种“重习作,轻育人”的习作课堂教学现象,着实让人心寒。
  2.重模式、轻体验
  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将习作的所谓知识和方法全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写什么,怎样写,学生大多数是作不了主的,这种习作教学总体上是“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正——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的模式。教师完全把学生习作置于被动的地位,漠视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忽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能力的培养。
  3.重数量、轻素养
  许多老师对习作课堂教学不可谓不重视,“每日一小练,每周一大练”,希望通过大量的习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但仅有习作训练的量是不够的,学生的习作素养是难以得到提高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作文,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学生就无法进入自己的习作中,他们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隔绝。只重视学生习作数量的训练,轻视学生习作素质培养,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学生的习作必然源头枯竭、认识肤浅、情感淡薄,导致学生对习作缺乏内容和激情,不会写,不知写什么。
  4.重范文、轻创新
  当前在习作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美文佳作引导,忽视对学生习作创新意识的培养。长此下去,学生会对范文奉若神灵,对范文产生盲目的崇拜,即使是写自己经历的事,也会感到自己精心准备的习作素材没有范文那样有“典型”、“有意义”,不敢大胆进行真人真事真情的习作,总感觉自己的习作,文字没有范文那样“规范”,不敢大胆见于笔端;总感觉自己的习作,思路没有范文那样“有条理”,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学生习作存在思维上的偏差,习作总不能自由自在、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习作潜力,没有自己的习作见解,学生的习作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
  5.重书面、轻口头
  习作课堂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说文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习作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相成的。在当前习作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都存在“重书面,轻口语”的习作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随年级的上升而口头表达能力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
  6.重指导、轻讲评
  习作讲评是习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习作训练全面检查分析总结,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习作讲评既是师生习作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习作情感上的交流,更是学生习作期待的一次重要的信息反馈。但是,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习作前的指导,而对学生成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是批改习作时,给个分数,末尾写上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把习作本子发给学生而已,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习作讲评。
  二、我们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构建习作高效课堂
  (一)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丰富语言储备量
  1.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思维,积累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启发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勇于探究事物的本质。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他们观察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观察不只是观看,必须充分运用视角、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同时还要边观察、边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电视广告、影视对话、歌曲、诗词中积累语言;从日常生活的谚语、歇后语、演讲、辩论中积累词语,丰富习作素材。
  2.重视课内外阅读,启发学生从阅读中学习选材与表达的方法
  新课标在有关阅读方面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广泛阅读,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展学生习作选材的范围;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学到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启发学生从美文佳作中,吸取选材与表达的方法。我们可以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利用课前五分钟、中午及课间活动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诵读好词佳句,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来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习作语言,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与运用的能力。我们还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生活离不开思考。例如引导学生观察玫瑰:有的人看到玫瑰,欣赏它的美丽,有的人则责怪它多刺,但有的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等。
  (二)积极启发引导鼓励思维,构建习作高效课堂
  新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习作要求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有创新表达,概括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自主习作”。所谓“自主习作”就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让自己的感受所得形成自主习作。在习作高效课堂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1.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激活真实习作思维
  说真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直言不忌,推崇创新,张扬个性;这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真”与“情”的基本要求。在习作高效课堂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从写话、习作到写作,低中年级可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必受篇章束缚,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珍贵的,都应积极肯定,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作文。有些离奇的想法,在成年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儿童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要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规范儿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习作教学也要让学生自主习作,回到“真”路上来。
  2.广辟习作训练途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鼓励学生“乐于采用自己感兴趣的训练形式”来习作。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形式多为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但这些习作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可以在完成这些训练时,积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表达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鼓励学生尝试:
  3.改变习作评改方法,促进习作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对习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我们要把修改习作的权力还给学生,而不越俎代庖。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开展“习作赏析分享”活动,让他们互相进行口头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习作,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不断体验自己习作成功的乐趣。同时,我们还专门针对对学生评改出来的作文设立最佳评改习作奖;让学生在习作中虽然没有获得优秀习作,但在同学互相评改后获得了感悟,这对于他们思维的启发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这种习作评改“互动”模式,形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与他人的作,习作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
  习作即做人。小学生的见识,能力和知识结构虽然很幼稚,在习作训练方面尤为突出,但只要我们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习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写真求实,敢于展示个性,就一定能构建习作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2]《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2010年5月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3]罗才军:《对习作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小学语文》,2011,(11)
  • 【发布时间】2020/5/9 22:18:30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