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问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同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合理对其加以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小学生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活动当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启迪,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我认为,可以从巧妙设计问题着手,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笔者就如何巧妙设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提纲挈领,着眼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它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引用文章人物的言语。可以这样说,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进入文本的捷径。在小学阶段,很多课题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被帝国主义掠夺和破坏,这是我们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伤痛。此时,教师可以抓住“瑰宝”与“掠夺”两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问题:应该怎么对待国家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瑰宝被掠夺与破坏?由“瑰宝”和“掠夺”两个关键词又能引申出怎样的事物存在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渐渐理解我国文化历史与其发生的坎坷变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影片。看完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能有效强化他们对于所学课题的认知与理解。这看起来好像与阅读教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涵,进而通过对电影的感受进行思维发散,以形成他们所特有的阅读与理解方式,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二、明确重点,巧抓过渡
为了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清晰,文章一般在中间部分用过渡段或是过渡句架起桥梁。学生通过抓住过渡句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易感知文章事物特点了。如,在文章《秦兵马俑》中,有一过渡段:“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但概括了前面所叙述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而且还引出下文将要叙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学生通过寻找该过渡段,可以感知整个全篇内容,了解文章所叙述事物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构段方法和记叙顺序。
三、把握文章,抓住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有中心段或是中心句,它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凝结了作者的情感。这类中心句总起开头,在结尾点题,或是首尾呼应,或是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尤其是诗歌和议论文。
四、走进内心,抓住情感
情为心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文章有的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或是让人们爱护动物、植物,或是表达对某种人物的钦佩之情。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文字的描写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设计问题,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如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而言,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难去体会与理解的。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先播放电影《周恩来》,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资料与艺术元素来了解周恩来的经历与人格魅力。之后,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资料,学生在被动欲绝呼喊的感染之下,才能切实理解教材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悲痛之情以及对周总理的还念之前。之后,还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心与情的交流。
五、把握思路,寻找主线
很多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独具匠心,巧妙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自然而然成为作者的思路。张中行曾说:“思路是‘流动在脑子里的意念’。”可见,我们要想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将文章的结构弄清,同时弄清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说主线是我们了解文章的捷径,让我们很快完成阅读任务。
六、引发思考,提升思维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实现由“讲”向“问”的转变。在对教材锻炼进行分析时,应多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在此过程中也应注重回答问题的技巧,不能将答案说死,而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反问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开放性地回答,以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我们应该将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教材学习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讲解,通过他们对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充分展示,摆脱教师和书本的束缚。之后,还应引导他们自主反思,在加深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生因为智力没有完全发育,好奇心重,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本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情出发,制订适合自班学生的合理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小学生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活动当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启迪,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我认为,可以从巧妙设计问题着手,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笔者就如何巧妙设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提纲挈领,着眼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它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引用文章人物的言语。可以这样说,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进入文本的捷径。在小学阶段,很多课题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被帝国主义掠夺和破坏,这是我们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伤痛。此时,教师可以抓住“瑰宝”与“掠夺”两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问题:应该怎么对待国家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瑰宝被掠夺与破坏?由“瑰宝”和“掠夺”两个关键词又能引申出怎样的事物存在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渐渐理解我国文化历史与其发生的坎坷变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影片。看完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能有效强化他们对于所学课题的认知与理解。这看起来好像与阅读教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涵,进而通过对电影的感受进行思维发散,以形成他们所特有的阅读与理解方式,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二、明确重点,巧抓过渡
为了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清晰,文章一般在中间部分用过渡段或是过渡句架起桥梁。学生通过抓住过渡句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易感知文章事物特点了。如,在文章《秦兵马俑》中,有一过渡段:“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但概括了前面所叙述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而且还引出下文将要叙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学生通过寻找该过渡段,可以感知整个全篇内容,了解文章所叙述事物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构段方法和记叙顺序。
三、把握文章,抓住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有中心段或是中心句,它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凝结了作者的情感。这类中心句总起开头,在结尾点题,或是首尾呼应,或是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尤其是诗歌和议论文。
四、走进内心,抓住情感
情为心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文章有的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或是让人们爱护动物、植物,或是表达对某种人物的钦佩之情。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文字的描写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设计问题,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如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而言,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难去体会与理解的。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先播放电影《周恩来》,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资料与艺术元素来了解周恩来的经历与人格魅力。之后,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资料,学生在被动欲绝呼喊的感染之下,才能切实理解教材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悲痛之情以及对周总理的还念之前。之后,还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心与情的交流。
五、把握思路,寻找主线
很多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独具匠心,巧妙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自然而然成为作者的思路。张中行曾说:“思路是‘流动在脑子里的意念’。”可见,我们要想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将文章的结构弄清,同时弄清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说主线是我们了解文章的捷径,让我们很快完成阅读任务。
六、引发思考,提升思维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实现由“讲”向“问”的转变。在对教材锻炼进行分析时,应多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在此过程中也应注重回答问题的技巧,不能将答案说死,而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反问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开放性地回答,以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我们应该将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教材学习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讲解,通过他们对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充分展示,摆脱教师和书本的束缚。之后,还应引导他们自主反思,在加深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生因为智力没有完全发育,好奇心重,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本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情出发,制订适合自班学生的合理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年。
- 【发布时间】2020/6/12 18:24:37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