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计算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实践策略
培养计算能力既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数学基本技能提高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很多课堂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并非理想,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提升。要知道,计算能力是数学基本技能中的奠基能力,没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会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追求。为了让学生快速、正确的计算,我们应创新计算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实施,才能实现“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教给算理算法,让学生依理而算
算理和算法是数学计算教学中两个必教的概念,是确保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明算理,不懂算法造成的。所谓算理,就是计算的原理或道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列式的依据,即为什么用加法而不是减法、乘法、除法的原因;二是运算的依据,即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的原因。而算法就是计算的具体方法,是在算理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运算策略。这一点,是我们很多教师都较注重的,但忽视了算理教学,算法教学只能让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效的计算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算理指导,使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好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良好的计算技能。落实到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动手操作中去理解、感悟算理,从中知道算法。到了高年级,就要逐渐抽象化,要求理解计算公式和法则,如简便运算的方法。
二、形式多样化训练,激发学生口算兴趣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时,一定要强化以口算为主训练其能力,方法就是形式要多样化,注重学生口算兴趣培养,使其感受到计算的乐趣。有效的做法就是抓住小学生好胜好表扬的心理,开展听算抢答、口算接力、对口令、开火车、夺红旗等竞赛活动,有时也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同桌问答等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训练要有针对性,突出实效,不是越多越好,但易出错,较难内容,我们可将“赛算活动”常态化,例如“100以内加減法”训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训练;估算训练等,需要我们开展较多针对性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获得算理和算法,增强主体性,激发出强烈的口算兴趣,为笔算提高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到了高年级,可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快而准”的计算中获得及时评价。
三、加强习惯培养,形成计算程式化操作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不是因为算理和算法的问题,而是学生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针对这类问题,加强学生计算习惯培养,使其克服这些不良做法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错误,有效做法,就是从一年级计算教学开始,我们就应强调计算程式化操作,即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操作步骤,并形成良好习惯。
所谓“一看”,就是认真核对数。这是计算的第一步,不能抄错或写错而引发错误。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或小数点进行核对,包括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在认真看了后要认真审题,明确计算方法再动笔。要求学生不要拿起笔来就动手,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计算。
“三算”,就是计算经历要认真。书写要工整,要讲究格式,不能图快而潦草。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的书写尤其要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给人美观。同时要求学生计算时精力要集中,逐渐提高计算速度。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检查。要求学生要养成计算完后要检查的习惯。操作程式就是先要检查计算方法对不对,其次检查数字、符号抄错没,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有了这样的检查程式,学生在计算后就知道怎么操作。不然,要求学生再检查一遍,学生就只能用眼看一下。这样显然达不到要求,还是没有积极效果。在解方程的计算中,检验这一环节必须重视。
四、收集易错题类型,开展针对性训练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曾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计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教学时,我们可故意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使之去“碰壁”和“跌跤”,以充分“暴露问题”。我们就可顺其错误认真剖析,找到原因进行针对性引导,让他们在错误产生原因中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线教师,应在平日教学中及时发现、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疗”又“防病”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可根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如“你发现了吗?”“我来帮你‘小马虎’”“火眼金睛孙悟空”“做个称职的好医生”等富有挑战性的试题训练,让学生在改错中明理,在纠错中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增强计算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能为以后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敏,多样化教学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7年。
[2]王晴,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实践策略
培养计算能力既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要求,也是学生数学基本技能提高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很多课堂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并非理想,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全面提升。要知道,计算能力是数学基本技能中的奠基能力,没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会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追求。为了让学生快速、正确的计算,我们应创新计算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实施,才能实现“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的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教给算理算法,让学生依理而算
算理和算法是数学计算教学中两个必教的概念,是确保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明算理,不懂算法造成的。所谓算理,就是计算的原理或道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列式的依据,即为什么用加法而不是减法、乘法、除法的原因;二是运算的依据,即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的原因。而算法就是计算的具体方法,是在算理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运算策略。这一点,是我们很多教师都较注重的,但忽视了算理教学,算法教学只能让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效的计算教学,我们应加强学生算理指导,使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好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良好的计算技能。落实到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动手操作中去理解、感悟算理,从中知道算法。到了高年级,就要逐渐抽象化,要求理解计算公式和法则,如简便运算的方法。
二、形式多样化训练,激发学生口算兴趣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时,一定要强化以口算为主训练其能力,方法就是形式要多样化,注重学生口算兴趣培养,使其感受到计算的乐趣。有效的做法就是抓住小学生好胜好表扬的心理,开展听算抢答、口算接力、对口令、开火车、夺红旗等竞赛活动,有时也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同桌问答等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训练要有针对性,突出实效,不是越多越好,但易出错,较难内容,我们可将“赛算活动”常态化,例如“100以内加減法”训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训练;估算训练等,需要我们开展较多针对性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获得算理和算法,增强主体性,激发出强烈的口算兴趣,为笔算提高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到了高年级,可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快而准”的计算中获得及时评价。
三、加强习惯培养,形成计算程式化操作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不是因为算理和算法的问题,而是学生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针对这类问题,加强学生计算习惯培养,使其克服这些不良做法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错误,有效做法,就是从一年级计算教学开始,我们就应强调计算程式化操作,即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操作步骤,并形成良好习惯。
所谓“一看”,就是认真核对数。这是计算的第一步,不能抄错或写错而引发错误。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或小数点进行核对,包括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就是在认真看了后要认真审题,明确计算方法再动笔。要求学生不要拿起笔来就动手,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计算。
“三算”,就是计算经历要认真。书写要工整,要讲究格式,不能图快而潦草。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的书写尤其要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给人美观。同时要求学生计算时精力要集中,逐渐提高计算速度。
“四查”,就是认真演算、检查。要求学生要养成计算完后要检查的习惯。操作程式就是先要检查计算方法对不对,其次检查数字、符号抄错没,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有了这样的检查程式,学生在计算后就知道怎么操作。不然,要求学生再检查一遍,学生就只能用眼看一下。这样显然达不到要求,还是没有积极效果。在解方程的计算中,检验这一环节必须重视。
四、收集易错题类型,开展针对性训练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曾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计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教学时,我们可故意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使之去“碰壁”和“跌跤”,以充分“暴露问题”。我们就可顺其错误认真剖析,找到原因进行针对性引导,让他们在错误产生原因中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线教师,应在平日教学中及时发现、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疗”又“防病”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可根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如“你发现了吗?”“我来帮你‘小马虎’”“火眼金睛孙悟空”“做个称职的好医生”等富有挑战性的试题训练,让学生在改错中明理,在纠错中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增强计算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能为以后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敏,多样化教学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7年。
[2]王晴,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20/6/12 18:26:07
- 【点击频次】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