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历史事件 学习模式”的实践与分享
【关键词】 ;
【正文】 我校是山区学校,历史课程一直不被重视,没有专职的历史教师,七、八年级历史科目教学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所以教师在上历史事件时就是单纯的给学生念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勾划重要的内容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接着让学生背书,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习惯,知识是死记硬背的,不会灵活运用,当然考试的分数不会很好,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教师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现状,特摸索出《初中历史课程中历史事件学习法模式》即“五大环节、九大要素”的课堂教学法并分享给历史老师,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发。
一、五大环节、九大要素的细节介绍
第一、“五大环节”是指“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新课前预习、看书——课堂上师生相互提出疑难——课堂上师生探究解疑——师生小结——训练巩固。
第二,“九大要素”是指“谁——在何时—在何地—何背景下—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评价”。
二、具体教学思路
首先,精心备课。方式是选用导学案这一备课模式。
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导学案的编写要求:目标明确,双基落实,由易而难的课内到课外,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其内容包括以下十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2、课型;3、课时;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5、教学重点;6、教学难点;7、教学资源;8、教具;9、学具;10、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11、作业;12、板书设计;13、教学反思。
案例1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方式是课堂上使用“五步教学法”,合作交流讨论学习。
第一,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上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第二,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难,教师也可提出学生没有发现的疑难;第三,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修订自己的答案,然后向全班同学呈现集体的成果,其他组的同学可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最后在全班形成统一认识。并写好学后反思。第四,师生小结,由学生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认识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老师肯定学生的小结内容并及时补充学生未总结到的知识点。第五,训练巩固,运用知识点答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40分钟的课堂内,师生活动共不超过30分钟,学生作业至少10分钟,以约束教师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精心设疑,精心指导。
如案例2 《红军长征》
新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做“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预习新课,主要讲什么内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老师放录音:《七律长征》的诵读,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接着“五步教学法”的第二步:课堂上师生相互提出疑难。收集学生形成的问题:红军为什么长征?他们衣服怎么来,食物怎么解决?他们的毅力从何而来?老师问题:长征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的好奇之心,兴趣就被勾起了。然后进行“五步教学法”的第三步:课堂上教师学生探究解疑、指导学生看书,这也是关键之步。师生共同探究:根据幻灯片逐一展示,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在全班面前展示,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什么事件?长征开始的背景。谁?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何时?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何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做什么事?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结果如何?1934年10月,红军向西长征。学生会问:这样红军就顺利的长征了吗?其他学生也许说的不全面,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补充。老师说:红军长征途中不止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还遇到自然界的恶劣地形和天气。学生的兴趣又上来了,下面来到中共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重要意义。小组中代表在全班做知识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理解。最后来到本课的重点:红军长征。让学生看书并探究长征起止时间,过程,经过地点,路线和伟大的意义。老师抽答几个差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增加他们的信心。最后来到“五步教学法”的第四步:师生小结。老师一边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所有内容,一边和学生同步复习本课,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五步教学法”的第五步:训练巩固。老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练习题。全班大动员:差生回答简单的,优生回答中等的,尖生回答最难的。(练习题见课件上)
最后,精心反思。方式是通过教学实践、课堂现象,总结经验与不足,进而再次修订导学案。
第一、反思学生分层分组的可行性。班主任与历史老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家庭等因素,进行摸底分层。分层时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教师自己专门有分层的记录本,将学生分为尖生、优生、差生三个层次。尖生10%,优生75%,差生15%,并由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8-10人为一组。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每隔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层,使每个学生学有目标,让差生不再认为历史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生动形象的好学的,取得高分是容易的。
第二、反思作业分层的合理性。作业的分层就是把一堂课内要完成的内容按照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延伸进行分层。把设计的作业分为三部分:A部分包括基础知识,内容的简单理解等。B部分包括内容的深入理解,深一层的把握。C部分包括重点问题,深层挖掘,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外延伸等。
如案例3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南京条约》的学习
A部分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1842年8月;地点:南京江面; 双方:中国和英国;内容:四个。
B部分增加掌握签订《南京条约》的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五个通商口岸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C部分还增加掌握《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和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巨大: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让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课后观看电影《鸦片战争》以加深印象。
分层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差生完成A部分的作业,优生完成B部分的组作业,尖生完成C部分的作业。但不是说各类学生只完成规定的作业,而是在完成规定作业基础上,也得做好其它部分的作业,只是要求有所降低。
第三、反思评价分层的实效性,操作性。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终结性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与激励,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这次模式教学中改革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方式。如下:
(1)课堂学习评价。课堂教学中,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要及时评价,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和激励。首先对每个学习小组教师要进行全面评价,从导学案的预习、黑板板书、展示的质量(学生对展示内容的讲解: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点评质疑、检测反馈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其次,对学习小组里每个成员,每周由组长、教师共同评价。主要根据每个成员在每节课中预习(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展示、点评、检测情况给予量化打分。
(2)综合评价。期中、期末每次考试后,合作学习小组组长要对组内学生对前半期完成学习、遵章守纪、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考核量化,量化结果具体到学生个体,对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及格率情况,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在班内对学生个体、小组团队及学科小组进行激励性评价,进行全班表扬和操行加分。
三、成效
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中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学生在认知上,对历史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熟悉到熟悉;在情感上,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总之,课堂中采用了 “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的教学后,使学生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 勇于从不同角度学习提出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所以,“初中历史课程中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是能够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一、五大环节、九大要素的细节介绍
第一、“五大环节”是指“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新课前预习、看书——课堂上师生相互提出疑难——课堂上师生探究解疑——师生小结——训练巩固。
第二,“九大要素”是指“谁——在何时—在何地—何背景下—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评价”。
二、具体教学思路
首先,精心备课。方式是选用导学案这一备课模式。
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导学案的编写要求:目标明确,双基落实,由易而难的课内到课外,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其内容包括以下十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2、课型;3、课时;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5、教学重点;6、教学难点;7、教学资源;8、教具;9、学具;10、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11、作业;12、板书设计;13、教学反思。
案例1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方式是课堂上使用“五步教学法”,合作交流讨论学习。
第一,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上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第二,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难,教师也可提出学生没有发现的疑难;第三,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修订自己的答案,然后向全班同学呈现集体的成果,其他组的同学可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最后在全班形成统一认识。并写好学后反思。第四,师生小结,由学生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认识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老师肯定学生的小结内容并及时补充学生未总结到的知识点。第五,训练巩固,运用知识点答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40分钟的课堂内,师生活动共不超过30分钟,学生作业至少10分钟,以约束教师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精心设疑,精心指导。
如案例2 《红军长征》
新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做“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预习新课,主要讲什么内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老师放录音:《七律长征》的诵读,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接着“五步教学法”的第二步:课堂上师生相互提出疑难。收集学生形成的问题:红军为什么长征?他们衣服怎么来,食物怎么解决?他们的毅力从何而来?老师问题:长征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的好奇之心,兴趣就被勾起了。然后进行“五步教学法”的第三步:课堂上教师学生探究解疑、指导学生看书,这也是关键之步。师生共同探究:根据幻灯片逐一展示,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在全班面前展示,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什么事件?长征开始的背景。谁?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何时?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何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做什么事?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结果如何?1934年10月,红军向西长征。学生会问:这样红军就顺利的长征了吗?其他学生也许说的不全面,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补充。老师说:红军长征途中不止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还遇到自然界的恶劣地形和天气。学生的兴趣又上来了,下面来到中共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重要意义。小组中代表在全班做知识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理解。最后来到本课的重点:红军长征。让学生看书并探究长征起止时间,过程,经过地点,路线和伟大的意义。老师抽答几个差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增加他们的信心。最后来到“五步教学法”的第四步:师生小结。老师一边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所有内容,一边和学生同步复习本课,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五步教学法”的第五步:训练巩固。老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练习题。全班大动员:差生回答简单的,优生回答中等的,尖生回答最难的。(练习题见课件上)
最后,精心反思。方式是通过教学实践、课堂现象,总结经验与不足,进而再次修订导学案。
第一、反思学生分层分组的可行性。班主任与历史老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家庭等因素,进行摸底分层。分层时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教师自己专门有分层的记录本,将学生分为尖生、优生、差生三个层次。尖生10%,优生75%,差生15%,并由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8-10人为一组。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每隔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层,使每个学生学有目标,让差生不再认为历史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生动形象的好学的,取得高分是容易的。
第二、反思作业分层的合理性。作业的分层就是把一堂课内要完成的内容按照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延伸进行分层。把设计的作业分为三部分:A部分包括基础知识,内容的简单理解等。B部分包括内容的深入理解,深一层的把握。C部分包括重点问题,深层挖掘,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课外延伸等。
如案例3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南京条约》的学习
A部分掌握《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1842年8月;地点:南京江面; 双方:中国和英国;内容:四个。
B部分增加掌握签订《南京条约》的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五个通商口岸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C部分还增加掌握《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和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巨大: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让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课后观看电影《鸦片战争》以加深印象。
分层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差生完成A部分的作业,优生完成B部分的组作业,尖生完成C部分的作业。但不是说各类学生只完成规定的作业,而是在完成规定作业基础上,也得做好其它部分的作业,只是要求有所降低。
第三、反思评价分层的实效性,操作性。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终结性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与激励,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这次模式教学中改革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方式。如下:
(1)课堂学习评价。课堂教学中,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要及时评价,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和激励。首先对每个学习小组教师要进行全面评价,从导学案的预习、黑板板书、展示的质量(学生对展示内容的讲解: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点评质疑、检测反馈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其次,对学习小组里每个成员,每周由组长、教师共同评价。主要根据每个成员在每节课中预习(何事件?何时?何人?何地? 何背景?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结果是什么?如何评价?)、展示、点评、检测情况给予量化打分。
(2)综合评价。期中、期末每次考试后,合作学习小组组长要对组内学生对前半期完成学习、遵章守纪、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考核量化,量化结果具体到学生个体,对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及格率情况,结合每月统计结果,在班内对学生个体、小组团队及学科小组进行激励性评价,进行全班表扬和操行加分。
三、成效
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中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学生在认知上,对历史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熟悉到熟悉;在情感上,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总之,课堂中采用了 “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的教学后,使学生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 勇于从不同角度学习提出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所以,“初中历史课程中初中历史事件学习模式”是能够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 【发布时间】2020/6/12 18:34:19
- 【点击频次】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