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 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传承着中国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也成了重要的地位,中考古诗词占了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古诗词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水平。本文论述了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其中的古典诗词更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也成了重要的地位,中考古诗词占了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古诗词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新课标》明确规定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要背诵八十多篇优美的古诗词,话说背诵,其实只有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才能达到教学要求,运用自如,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1]。古诗词为什么在初中学生中会失去受宠呢?主要以下原因导致了古诗词今天尴尬的境地。
(一)教师因素
农村学校近两年来,由于均衡发展,各种设备趋向城市化,但人材还是紧缺,教师队伍文化素养有先天不足,加上走不出大山,见识少,在教学中虽然很认真,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农村教师家庭负担重,放学回家或周末都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静心钻研教学;
2、缺乏新课改的理念。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陈旧。拿着新教材,实施旧教法。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包办课堂,什么都讲,唯恐学生不懂,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把诗词丰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摒弃了。
3、应试教育影响农村教学,为考试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诗词,真正运用的时候就望文生义,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学生厌倦,兴趣无味,学习成了他们的包袱。
(二)学生因素
现在农村大多数学生无心上学,即使去学校,也是无心学习。大多数农民为了改变生活,都选择到广东等外地打工,子女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其它亲戚教育和看管。周末回家,文化低甚至没有文化的他们根本不能检查他们的作业或引导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惰性,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人陪伴,孤独无聊,只能整天整夜看电视或玩手机。来到学校有的学生还迷恋手机,甚至偷偷拿来学校背着老师玩,心思不在学习上,谈何学习古诗词。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作为农村语文老师任重道远,不但引导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经常做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二、找出技巧,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的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教师的任务设计学生兴趣的问题,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在教师的创新教学中,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古诗词是古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领悟其精髓,让诗词成为学生沙漠中的绿洲,心灵中的甘泉。
2、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互联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其中数不胜数的精美图片可以为古诗词的教学增添亮色。古诗词短小精悍,底蕴丰富,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将教材中古诗词由无形变为有形,由无色变为有色,把无声变为有声,把含蓄深刻的思想变为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茅屋是什么样?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杜甫时代的苦难生活,用课件出示杜甫创作背景,先了解杜甫写这篇诗歌的缘由。讲到秋风破屋,卷走茅草、屋漏床湿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将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了解“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自然而然领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增加对诗歌的理解深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学生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投放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黄沙遍地,落日收敛了余辉,挂在天边,映着风平浪静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袅袅的白色的烽烟从空旷的沙漠中直直升起,奇特的边塞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悟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塞奇景。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边塞风光的奇特。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词打下基础。这样,不用老师阐述,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优化了课堂秩序,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利用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语文第一感知就是读,况且中国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受。于漪说:“要反复地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和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2]语文教学第一感知先读,扫除障碍——不会读的字词,不理解的字义,接着理解文意,诗歌更是离不开读,而且要反复地吟诵,大声地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才能品味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所以,诗歌的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古诗词表现方式很多:吟、诵、唱,很有韵味。让学生学会古诗词的读法,力求达到“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词有不同的读法,老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形式(例如:多媒体、音乐、图像等)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古诗词不同的读法,同时掌握好诗歌的重音、节奏、感情基调和韵律等方法。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除了诵读,还可以唱,借助多媒体播放这首词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唱这首词,读和唱结合,学生很快学会唱了,学得轻松愉快,加深对诗词理解记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再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诗词的主题,艺术等学习起来情趣盎然。
4、开展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开展第二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以致用,积累了古诗词,就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可以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古诗词朗诵比赛,虽然说是朗诵,可以融合读、唱、舞蹈等各种艺术表演,利用琴棋书画,根据不同的诗词利用各种形式表演,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很积极去筹集工作,不用老师督促,他们做得有模有样,兴趣特别高涨。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编入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语文老师应当给自己不断地充电,与时俱进,摸索适合农村而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精神食粮,滋养心灵。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与提升,构建古诗词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赵春林《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
[2]《浅谈培养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杨厚翠《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其中的古典诗词更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也成了重要的地位,中考古诗词占了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古诗词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新课标》明确规定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要背诵八十多篇优美的古诗词,话说背诵,其实只有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才能达到教学要求,运用自如,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目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1]。古诗词为什么在初中学生中会失去受宠呢?主要以下原因导致了古诗词今天尴尬的境地。
(一)教师因素
农村学校近两年来,由于均衡发展,各种设备趋向城市化,但人材还是紧缺,教师队伍文化素养有先天不足,加上走不出大山,见识少,在教学中虽然很认真,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农村教师家庭负担重,放学回家或周末都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静心钻研教学;
2、缺乏新课改的理念。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教学方法陈旧。拿着新教材,实施旧教法。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包办课堂,什么都讲,唯恐学生不懂,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把诗词丰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摒弃了。
3、应试教育影响农村教学,为考试而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诗词,真正运用的时候就望文生义,枯燥乏味的教学让学生厌倦,兴趣无味,学习成了他们的包袱。
(二)学生因素
现在农村大多数学生无心上学,即使去学校,也是无心学习。大多数农民为了改变生活,都选择到广东等外地打工,子女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其它亲戚教育和看管。周末回家,文化低甚至没有文化的他们根本不能检查他们的作业或引导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惰性,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人陪伴,孤独无聊,只能整天整夜看电视或玩手机。来到学校有的学生还迷恋手机,甚至偷偷拿来学校背着老师玩,心思不在学习上,谈何学习古诗词。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作为农村语文老师任重道远,不但引导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经常做学生的思想教育,还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二、找出技巧,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国的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教师的任务设计学生兴趣的问题,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在教师的创新教学中,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古诗词是古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领悟其精髓,让诗词成为学生沙漠中的绿洲,心灵中的甘泉。
2、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互联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其中数不胜数的精美图片可以为古诗词的教学增添亮色。古诗词短小精悍,底蕴丰富,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将教材中古诗词由无形变为有形,由无色变为有色,把无声变为有声,把含蓄深刻的思想变为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茅屋是什么样?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杜甫时代的苦难生活,用课件出示杜甫创作背景,先了解杜甫写这篇诗歌的缘由。讲到秋风破屋,卷走茅草、屋漏床湿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将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了解“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自然而然领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增加对诗歌的理解深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学生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投放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黄沙遍地,落日收敛了余辉,挂在天边,映着风平浪静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袅袅的白色的烽烟从空旷的沙漠中直直升起,奇特的边塞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悟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塞奇景。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边塞风光的奇特。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词打下基础。这样,不用老师阐述,学生也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优化了课堂秩序,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利用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语文第一感知就是读,况且中国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受。于漪说:“要反复地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和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2]语文教学第一感知先读,扫除障碍——不会读的字词,不理解的字义,接着理解文意,诗歌更是离不开读,而且要反复地吟诵,大声地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才能品味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所以,诗歌的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古诗词表现方式很多:吟、诵、唱,很有韵味。让学生学会古诗词的读法,力求达到“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词有不同的读法,老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形式(例如:多媒体、音乐、图像等)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古诗词不同的读法,同时掌握好诗歌的重音、节奏、感情基调和韵律等方法。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除了诵读,还可以唱,借助多媒体播放这首词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唱这首词,读和唱结合,学生很快学会唱了,学得轻松愉快,加深对诗词理解记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再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诗词的主题,艺术等学习起来情趣盎然。
4、开展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开展第二课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以致用,积累了古诗词,就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可以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古诗词朗诵比赛,虽然说是朗诵,可以融合读、唱、舞蹈等各种艺术表演,利用琴棋书画,根据不同的诗词利用各种形式表演,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很积极去筹集工作,不用老师督促,他们做得有模有样,兴趣特别高涨。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编入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语文老师应当给自己不断地充电,与时俱进,摸索适合农村而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精神食粮,滋养心灵。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与提升,构建古诗词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赵春林《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
[2]《浅谈培养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杨厚翠《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
- 【发布时间】2020/6/12 18:35:45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