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等多种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保护环境是社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校在展开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地理教学为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地理教学本身就是研究大自然、社会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渗透环保教育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
一、利用环保纪念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收集以环境有关的节日制成手抄报展览。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由来,而且让他们知道在各个纪念日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请环保部门来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之从小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宣传环保。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及时渗透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我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吃饭喜欢用一次性碗的现象,专门进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看,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冲厕所、浇花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再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气象符号时,有一组符号在我国春季常涌现在气象预报图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沙尘暴”符号。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野化问题比较突出。我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看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领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懦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举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宜昌发生的长达近一个月的雾霾都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提醒同学们不要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知道环境的重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结合角色扮演、结合游戏进行环境教育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1]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江广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行为培养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保护环境是社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校在展开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地理教学为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地理教学本身就是研究大自然、社会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渗透环保教育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
一、利用环保纪念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收集以环境有关的节日制成手抄报展览。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由来,而且让他们知道在各个纪念日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请环保部门来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之从小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宣传环保。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及时渗透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我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吃饭喜欢用一次性碗的现象,专门进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看,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冲厕所、浇花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再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气象符号时,有一组符号在我国春季常涌现在气象预报图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沙尘暴”符号。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野化问题比较突出。我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看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领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懦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举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宜昌发生的长达近一个月的雾霾都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提醒同学们不要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知道环境的重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结合角色扮演、结合游戏进行环境教育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应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1]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江广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行为培养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1
- 【发布时间】2020/6/12 18:39:45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