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为泉,不负韶华
——以东方市为例中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观念在社会和教育行业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成长、关系到未来国计民生的大事。劳动,是发现智慧、创新创造的泉源,当代中学生应重塑劳动观念,在劳动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在劳动中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以人为本;困境与策略
一、中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国在建国初期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农业劳动,这锤炼了学生的体魄和心智,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优秀人才。而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学校越来越注重智力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而如今,社会各界意识到了劳动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也必将成为培养现代化人才不可或缺的一步。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文明,人的意义通过劳动来体现,人只有在不断的劳动与实践中才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正因为劳动教育独一无二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和其他智育、美育、德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人们的思想与情绪或多或少处于压制状态。一个人只有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谐相处,才能在遭遇挫折时百折不挠。而劳动是释放心理压力、强健体魄的不二选择。劳动必得躬耕垄亩,无可替代,是一种体验教育,是沉甸甸可感的。在劳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劳动的艰辛进而学会珍惜,可以体会劳动的苦累进而增强毅力,可以体会劳动的繁复进而提升耐力。劳动可以培养的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从积极方面去克服困难,释放自己的心灵。
中学生在劳动的亲身体验中,不仅可以提升心灵与精神的自由,而且可以增加改造现实的能力,这是中学生受益终生的教育。
(三)增强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创新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而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自我的价值。劳动可以使本就思维活跃的中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创造能力。在多种多样的实践中,学生享受到创新的快乐,乐于去追求创新,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劳动教育就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在劳动实践中,去创新,去创造,甚至未来创业。
二、 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困境
(一)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劳动教育必然受到当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劳动教育偏向于农业劳动,而且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大程度上耽误了智力教育。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和社会竞争的需要,社会氛围侧重于智力教育,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凸显智力在升学中的优势。然而现阶段却矫枉过正,多数学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劳动教育几乎不存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当前中学生十分羡慕从前的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有意义。可见,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中学生的劳动教育被压缩到最少,现实呼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二)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读书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读书才能从事体面、干净的工作。家长受这种错误成才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好才能摆脱体力劳动,成为人上人,更多期望孩子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以便未来能进入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反而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甚至于家长会用家务劳动、体力劳动来惩罚或激励中学生。学校也易把体力劳动作为惩罚措施用来惩治违反纪律的学生。这种做法无形中在中学生心中树立了错误的劳动观念,不利于劳动美德的形成。可是显示调查经常参与劳动的学生吃苦能力、耐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相对应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差,甚至有些学生还非常突出。这证明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劳动教学理念缺失
从社会上的反馈来看,当代中学生的劳动观念比较单薄。这与学校在教学中偏向于智力教育有莫大关系,考试成绩才关乎学校的声誉、生源和生死,,而其他教育都不得不为成绩让路。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成为更好自己的地方,除了分数,更应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劳动教育。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现实中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劳动设施和场地也缺乏。我们也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来激励学生劳动。
而且,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打扫卫生为主,辅以一星期甚至是一月一节的手工课,或者根本没有。即便是实用性较强的通技课,也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改变传统理念,丰富劳动课内容
21世纪新课程改革中,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分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占有相当分量。新时代学校要改变追求高分的单一教学理念,要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劳动教育助推其他素质的培养。劳动需要手、眼、口、脑的多感官配合,这也是对思维能力、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的锻炼。学校和教师都要切实转变劳动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
另一个方面,要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变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学校可以为每班留置一块适当的区域当作卫生区,进行日常评比和打分。还可以举办各种劳动主题活动,如维护海岸的卫生,为“三创”走上街头维护交通秩序和责任区卫生。还可以学校收集本校的损坏物品或案例,组织维修竞赛或者案例探讨。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感受榜样的劳动观念和劳动道德。甚至可以结合东方特色,走进果园和稻田,体验烈日下“汗滴禾下土”,制作植物生长笔记和分析调查,既丰富了劳动情感体验又锻炼思维品质。劳动内容的多样和丰富可以增加劳动的真实可感性,更能固化、深化为内在意识和品德。
(二)改善劳动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有必要改善学生的劳动环境,为中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以此达到增强劳动教育效果的目的。首先学校要加大劳动课程方面经费投入力度。根据本校学段课程设置,布置符合教学目标的劳动场地,及时购买教学器材和实验用具,初中劳动课要适应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多动手多体验多感受;高中阶段的通技课可以回收旧电器等,让学生在动手拆装、修理中思考原理。这些课程都在动手中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为未来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而不至于迷茫不知所措。其次,学校还要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学校需响应国家顶层设计,加强对教师技能的培训,教师也要主动成长,以身作则,方能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方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要在行动上保证劳动课程足时足量的开展,加强劳动课程的考核。新时代学校不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若忽视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也会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造成伤害。当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劳动技能和精神得到巩固的重要支撑。
(三)评价与激励齐头并进
新时代,课程改革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的成长是立体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而在过往,评价侧重于学习成绩,其他方面的评价基本上不涉及。当今的综合素质评价共分六个维度,且纳入高考录取参考体系,这对学生的评价是比较全面的,而且相当重要。劳动教育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个维度。因而,在劳动教育中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倒逼学生主动参加劳动,进而促进全面发展。
当行动发自人内心强烈的自我需要时,人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劳动实践中,学校和教师还要制定计划并形成制度,设置适当的激励方式。激励方式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应突出意义,以劳动果实奖励为宜,金钱奖励宜少如奖励学生自己跟踪记录参与养大的鱼,自己参与和见证劳动过程的水果和粮食等。精神奖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持续时间更久,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评选劳动先锋、劳动模范,既可以激励收到褒扬的学生,又为其他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劳动意识。
四、结语
劳动曾经是全社会热烈参与、全民绝对认同的理念,时代变迁也使其产生过观念偏差,而如今,我国迎来全民奋进的新时代,这更呼唤劳动精神的回归。当前劳动教育的提倡不仅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积蓄力量。在劳动教育中,我们要突破困境,增加劳动内容,改善劳动环境,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以切实行动来诠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使学生以劳为泉,不负韶华,紧跟新时代脚步,谱写新时代进取、争先的时代赞歌。
参考文献:
[1]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5-113.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89
- 【发布时间】2020/7/9 8:35:19
- 【点击频次】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