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二十四节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 马建慧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CJYB 19020609)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章参透到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呢,下面我们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二十四节气的的做法作一阐述。
  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使用一个竹竿子进行太阳影子长短的测量,由此来确定四季交替节气的到来,如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在一年当中,夏至时分,正午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是冬至,长度正好为秋分和春分。后来一直发展到秦汉,就有了非常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古代人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发现节气和温度、降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因此人们使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农耕的时期。在民间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而且在民间编纂了节气的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节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节气制度相关的风俗文化。这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继续传承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契机。节气制度作为中国人标识时间和岁月的独有标识,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二十四节气歌》的教学解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二十四节气还包含天文知识、地理纬度、气象经验、人文思想、自然条件等多重元素,体现出先民对天、地、人、物等关系的全面考察与探究。
  从每一个节气,我们可以逐个进行解读,譬如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歌的传唱,一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人传承下来的习俗礼仪,将生活中的习俗礼仪活动渗透于语文教学,对传承文化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因为它相当于一种趣味学习、趣味活动。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十四节气引入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自然变化、节气故事传说、节气诗词等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并引导学生懂得理解美、欣赏美;传承二十四节气中古人对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最终发展学生审美情趣。二十四节气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容易让小学生接受知识,而且能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谚语、俗语、习俗等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出来。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相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交流节气的词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内容,不但丰富了学生知识,而且积累、传承了古文化遗产,教师在语文教学时,着力挖掘节气的文化内涵,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的应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乐趣,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的状况,真正实现大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积累,乐于创造,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三、二十四节气与语文主题活动的融合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古人对时间的认知,蕴藏着古人的大智慧、大学识,教育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因为二十四节气内容相对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时有一定难度。要想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就需教师在设计环节下功夫,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认知规律以及学习兴趣,将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与简化,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重要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还需将主题活动趣味化,教师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内容,运用一个个短小有趣的故事,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展现出来;或是将二十四节气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学生经常看见、接触的事物或是现象表现二十四节气中的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拉近学生与知识、与自然的距离,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在二十四节气学习运用中,教师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层层深入地把握学习要点,掌握二十四节气精髓,鼓励学生在课前认识这个节气的动物、植物;走进大自然,找到节气特点的变化,记录自然笔记,完成绘本作业,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大自然中节气变化特点,在指导中丰富学生语言,使学生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顺势让学生描写有关节气主题的作文、片段。二十四节气在教学中这样运用,既内化了语文课堂知识,又训练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运用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将主题活动教学自主化,结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情况,努力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与伙伴合作解决相关问题,学到相关知识,实现学习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 【发布时间】2020/7/9 8:35:52
  • 【点击频次】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