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看来,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文本、带进课堂,良好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所谓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具体、可信,符合学生模仿性强、崇拜先进的心理特征,易于为学生接受,这是以实践带动教育,以教育促进实践的语言艺术。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语文所具有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别的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特点。而语言又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而这一艺术并不是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而应具备语言艺术的情趣性、启发性、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等特征。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情趣性
语言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要依懒于语言的情趣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情趣性决定教师教学语言的风格差异和审美价值的高低。雅俗有致、妙趣横生的谐趣,鞭辟入理、洞悉幽微的理趣,独辟蹊径、激思砺智的疑趣,是甘甜的语言之汁,品之愈久,其味愈绵,令人咀嚼不尽,他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维的启迪,而且对于学生接受、贮存、转化、反馈信息,也起到强化和催化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
(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感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强化语言的抒情性,增强语言艺术学生的感染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活跃课堂气氛一种的好方法,生动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从导语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情趣性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教师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好一个形象真切、色彩绚丽、语韵和谐流畅的富有情趣性的导语,带给学生一种主体的直观的经验性感受;以此同时,以清新明丽为主色调,在语韵的流动中伴随着情绪的湍急或徐缓,以正寓反、以庄于谐,以浅喻深,简而蕴丰种种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增加语言的情趣化色彩。
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播放了一段刘欢唱的《好汉歌》让学生听,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听了这么雄壮的歌曲,你是否也有这种抱打不平的冲动呢?”这一简短而富有激发情感碰撞的提问,击中了学生辨别是非的情感倾向,既活跃了氛围,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设问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活跃课堂气氛等。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设问入手,设计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适时适度“把果实挂在学生努力跳起来才能够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使点劲去摘取。”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究。
例如,教学《孔乙己》,可以这样设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还是自身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
(三)从情境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形象性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先挂出了一系列有关青海省自然风景保护区的彩照片,来展现它的迷人与神秘,这样就与课文中的梦幻说法产生了共鸣,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令人神往的“青海湖”。
(四)从幽默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德国著名演讲学家海茵兹·雷曼麦说过的话: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可见,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这是学生乐学、愿学的一个原因。
例如,教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可以先讲与此有关联的故事:“美国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十分爱好钓鱼。他把钓鱼视为最有意义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怎么,你在钓鱼?”“是啊!”马克·吐温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15条鱼啊!”“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马克·吐温忙反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陌生人惊讶之际,马克·吐温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作家马克·吐温。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事业。”同学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当学生还沉浸于故事中时,我追问:“那么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看看他是不是从小就具备了这种幽默的?”这样,同学们听故事中进入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从感情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感染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语言导入新课,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
例如,教读阿累的《一面》,先作简短演说《缘份》:“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来来往往,相逢相离。缘份是人与人交往的红线,缘份好象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毕业后大学同窗可能只有鸿雁传书,电话往来;退役后的战友也可能从此天各一方,音讯杳无。缘份哪,它有时就像指南针,永不回头。珍惜缘份吧!哪怕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也许那一面之缘会带给你美好的情怀,强大的动力,生命的绿洲,不朽的回忆!同学们,珍惜缘份吧!即使是短暂相逢,一面之缘!”……这段演说调动了学生的“情缘”胃口,让“一面”之缘在学生心田激荡,教学《一面》也就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音乐语言,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子泉《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党宇飞,周文涛《中学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李福灼,欧阳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蔡炳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J].科技资讯,2011,(28):199.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所谓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具体、可信,符合学生模仿性强、崇拜先进的心理特征,易于为学生接受,这是以实践带动教育,以教育促进实践的语言艺术。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语文所具有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别的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特点。而语言又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而这一艺术并不是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而应具备语言艺术的情趣性、启发性、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等特征。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情趣性
语言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要依懒于语言的情趣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情趣性决定教师教学语言的风格差异和审美价值的高低。雅俗有致、妙趣横生的谐趣,鞭辟入理、洞悉幽微的理趣,独辟蹊径、激思砺智的疑趣,是甘甜的语言之汁,品之愈久,其味愈绵,令人咀嚼不尽,他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维的启迪,而且对于学生接受、贮存、转化、反馈信息,也起到强化和催化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
(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感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强化语言的抒情性,增强语言艺术学生的感染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活跃课堂气氛一种的好方法,生动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从导语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情趣性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教师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好一个形象真切、色彩绚丽、语韵和谐流畅的富有情趣性的导语,带给学生一种主体的直观的经验性感受;以此同时,以清新明丽为主色调,在语韵的流动中伴随着情绪的湍急或徐缓,以正寓反、以庄于谐,以浅喻深,简而蕴丰种种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增加语言的情趣化色彩。
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播放了一段刘欢唱的《好汉歌》让学生听,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听了这么雄壮的歌曲,你是否也有这种抱打不平的冲动呢?”这一简短而富有激发情感碰撞的提问,击中了学生辨别是非的情感倾向,既活跃了氛围,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设问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活跃课堂气氛等。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设问入手,设计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适时适度“把果实挂在学生努力跳起来才能够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使点劲去摘取。”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究。
例如,教学《孔乙己》,可以这样设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还是自身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
(三)从情境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形象性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先挂出了一系列有关青海省自然风景保护区的彩照片,来展现它的迷人与神秘,这样就与课文中的梦幻说法产生了共鸣,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令人神往的“青海湖”。
(四)从幽默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德国著名演讲学家海茵兹·雷曼麦说过的话: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可见,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这是学生乐学、愿学的一个原因。
例如,教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可以先讲与此有关联的故事:“美国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十分爱好钓鱼。他把钓鱼视为最有意义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怎么,你在钓鱼?”“是啊!”马克·吐温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15条鱼啊!”“是吗?”陌生人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马克·吐温忙反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陌生人惊讶之际,马克·吐温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作家马克·吐温。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事业。”同学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当学生还沉浸于故事中时,我追问:“那么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看看他是不是从小就具备了这种幽默的?”这样,同学们听故事中进入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从感情入手,达到语言艺术的感染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语言导入新课,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
例如,教读阿累的《一面》,先作简短演说《缘份》:“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来来往往,相逢相离。缘份是人与人交往的红线,缘份好象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毕业后大学同窗可能只有鸿雁传书,电话往来;退役后的战友也可能从此天各一方,音讯杳无。缘份哪,它有时就像指南针,永不回头。珍惜缘份吧!哪怕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也许那一面之缘会带给你美好的情怀,强大的动力,生命的绿洲,不朽的回忆!同学们,珍惜缘份吧!即使是短暂相逢,一面之缘!”……这段演说调动了学生的“情缘”胃口,让“一面”之缘在学生心田激荡,教学《一面》也就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音乐语言,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子泉《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党宇飞,周文涛《中学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李福灼,欧阳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蔡炳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J].科技资讯,2011,(28):199.
- 【发布时间】2020/7/9 8:37:02
- 【点击频次】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