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可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内容。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精心指导、正确评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文学素养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在中招考试中也作为独立板块加以考查,它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它为师生们的教与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也因为它的新,许多教师还体会不到它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和益处,因此不太重视;也有一些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迷惑而在仿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高度重视、指导得力、方法得当,就一定会完成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使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衔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
1.课前活动。基本模式先是在课前探究实践,相关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从报刊杂志、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走访社区、工厂、农村、采访别人等。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中“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一节课时,尝试着按以往“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听讲”的传统模式变成“课前学生探究,课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探索的成果。学生在活动课让互相交流,自己感悟,这比教师硬性直接地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课后活动。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某一单元之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如教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之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六合区灵岩养鹿场,通过参观、调查、采访,亲自体验,学生们把自己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出来:有的是投影、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有的介绍有关鹿的科普知识。
我在学生情绪缴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效果很好。因此,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大发展空间。
3.课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后面有大量课外古诗,我从七年级开始注重课外古诗阅读积累,八年级时我上了一节“趣背古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相互配合,通过背诵古诗词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拓展学生思维。
三、有效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1.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对于农村中学,文本是他们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资源。(1)教师要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如我在指导学生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的活动时,我提前一周布置,给学习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指导学生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分工、有合作地从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现实生活、莲与科学知识等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包括:(莲的名称(含学名、别名、美称等)、莲的历史、品种、莲的图片、工艺品(含邮票、明信片、挂历、水墨画等)、莲的美食和药用、莲的名胜古迹、莲的诗文、故事、传说、莲与佛教的关系、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等。(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小报(除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可用资源收集有关资料,资源共享)。所以,“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2.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我指导《黄河,母亲河》实践活动课时,我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有多长,为什么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说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的灾害与苦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还可通过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在让学生获取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学会获取资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我曾组织学生去灵岩林果一带调查,参观六合区二水厂、金牛湖、桂子山石柱林,也利用学生去南京参加实践活动去参观科技馆、看云锦等。利用当地的雨花石资源,开展“赏雨花石活动”、“如何给雨花石起名字”等。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四、因地制宜,积极寻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在平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以小促大,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里,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全班表扬。我把平时我的学生所运用的方式作一下简单的介绍:1.时事点评;2.兴趣展现;3.佳作赏析;4.作品展示。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整合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让学生语文学习的平台更广阔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它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即:语文味、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集创作、感悟、日记、心得、摘抄、音乐、美术、剪辑、编排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前卫的、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并乐此不疲!例如:在《说不尽的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上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归类:桥之旅、桥与对联、桥与诗歌、桥的传说。然后把它们分别作成演示文稿,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参与度大大提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实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怕艰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作为农村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灵活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不断丰富有自己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农村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不少的语文老师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的阅读教学,有时,一篇文章讲解四五节课,却十分吝惜花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们也作了些准备,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推托,甚至要等到学生提出强烈抗议后,才认识到学生是多麽渴求活动。因此,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应有的功能。
七、精心指导,有序开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学习活动的选题应贴近学生,註意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具体指导与开展的操作如下:一是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二是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制订出各自的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或上网搜索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八、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其次让学生各抒己见,口头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板报或主题班会。
这一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譬如: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
九、重视过程,正确评价
笔者认为,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2)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3)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4)评价时註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4)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既要关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又要关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既要关註学生是否尊重伙伴,是否与人合作,又要关註讨论、交流是否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既要关註活动开展的进程,把握好每个环节,又要关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总之,我们要关註每一位学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特别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更具休地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指导方法到位,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就一定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
关键词:认识;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文学素养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在中招考试中也作为独立板块加以考查,它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它为师生们的教与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也因为它的新,许多教师还体会不到它带给我们的巨大改变和益处,因此不太重视;也有一些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迷惑而在仿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高度重视、指导得力、方法得当,就一定会完成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使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衔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
1.课前活动。基本模式先是在课前探究实践,相关资料的查询,让学生从报刊杂志、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走访社区、工厂、农村、采访别人等。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级语文课中“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一节课时,尝试着按以往“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看听讲”的传统模式变成“课前学生探究,课上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探索的成果。学生在活动课让互相交流,自己感悟,这比教师硬性直接地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课后活动。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某一单元之后,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如教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之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六合区灵岩养鹿场,通过参观、调查、采访,亲自体验,学生们把自己实践活动汇报展示出来:有的是投影、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有的介绍有关鹿的科普知识。
我在学生情绪缴昂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这样效果很好。因此,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使学生有较大发展空间。
3.课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两种形式所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后面有大量课外古诗,我从七年级开始注重课外古诗阅读积累,八年级时我上了一节“趣背古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相互配合,通过背诵古诗词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拓展学生思维。
三、有效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1.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对于农村中学,文本是他们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资源。(1)教师要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如我在指导学生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的活动时,我提前一周布置,给学习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指导学生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分工、有合作地从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现实生活、莲与科学知识等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包括:(莲的名称(含学名、别名、美称等)、莲的历史、品种、莲的图片、工艺品(含邮票、明信片、挂历、水墨画等)、莲的美食和药用、莲的名胜古迹、莲的诗文、故事、传说、莲与佛教的关系、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等。(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小报(除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可用资源收集有关资料,资源共享)。所以,“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2.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我指导《黄河,母亲河》实践活动课时,我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有多长,为什么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说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的灾害与苦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还可通过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在让学生获取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学会获取资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我曾组织学生去灵岩林果一带调查,参观六合区二水厂、金牛湖、桂子山石柱林,也利用学生去南京参加实践活动去参观科技馆、看云锦等。利用当地的雨花石资源,开展“赏雨花石活动”、“如何给雨花石起名字”等。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四、因地制宜,积极寻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在平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以小促大,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里,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全班表扬。我把平时我的学生所运用的方式作一下简单的介绍:1.时事点评;2.兴趣展现;3.佳作赏析;4.作品展示。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整合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让学生语文学习的平台更广阔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它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即:语文味、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集创作、感悟、日记、心得、摘抄、音乐、美术、剪辑、编排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前卫的、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并乐此不疲!例如:在《说不尽的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上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归类:桥之旅、桥与对联、桥与诗歌、桥的传说。然后把它们分别作成演示文稿,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参与度大大提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实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怕艰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作为农村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灵活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不断丰富有自己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农村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不少的语文老师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的阅读教学,有时,一篇文章讲解四五节课,却十分吝惜花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们也作了些准备,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推托,甚至要等到学生提出强烈抗议后,才认识到学生是多麽渴求活动。因此,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应有的功能。
七、精心指导,有序开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会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前提,学习活动的选题应贴近学生,註意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具体指导与开展的操作如下:一是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可以是活动类的,也可以是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还可以从教材中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二是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制订出各自的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或上网搜索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八、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到家里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自己的母亲的一言一行;其次让学生各抒己见,口头表述你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歌曲、故事、感人事迹等在班内交流;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板报或主题班会。
这一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去体验、感受,把听、说、读、写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感悟和形成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过程方法上,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譬如: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
九、重视过程,正确评价
笔者认为,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2)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3)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4)评价时註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4)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既要关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又要关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既要关註学生是否尊重伙伴,是否与人合作,又要关註讨论、交流是否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既要关註活动开展的进程,把握好每个环节,又要关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总之,我们要关註每一位学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特别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更具休地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指导方法到位,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多思考,多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就一定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课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
- 【发布时间】2020/7/9 8:39:28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