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者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论述如何有效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兴趣培养;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呢?
一、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
1、结合史话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上华师大版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11.2“实数”一节中的无理数时,可向学生介绍有关圆面积计算公式中常用到的圆周率π的一些史实,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对圆周率的推算比德国数学家奥托的记录(1573年)早了一千多年。
又如上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第14章“勾股定理”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勾股定理史话:西方国家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公元前六世纪完成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并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得到承认。而据《周髀算经》记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商高有一段问答,其中谈到:“勾广三、股四、径隅五”,可见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和应用早于西方国家足有5个世纪。
这样,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联系一些数学发展的史话,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应用事例,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上初三年级(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一节时,可向学生介绍下面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泰勒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游览了一个金字塔。他问陪同的神殿司祭长,这个金字塔有多高?祭长为难地说,古书没有记载,而以目前的知识还不可能测定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惊讶地说:“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啊!我可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他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度为131米。泰勒斯是怎样测得塔高呢?这时可向学生说明他采用的原理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等学完这一节后,你们也可测一测我们东山的最高山峰──苏峰的高度了。
又如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美丽的勾股树等等。
这样通过引进数学应用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提出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初三年级(九年级)数学§22.3“实践与探索”问题2举出了“增长率”的计算问题的应用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了这个问题后,可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按同样的增长率计算,3年后、5年后、10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又是如何?教师此时可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到如下结论,一般地原产量为m,平均增长率为x,经过n次增长后的产量表示为m(1+x),有了这个结论,你们就可解决有关我国目前遇到的人口控制问题中的计算问题了。如我国2020年的人口总量约为14亿,那么按照现在的两胎政策,至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多少亿?请问:我国应制定怎样的人口发展政策,有效调控人口的适量增长?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提示学生可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新创造学习力,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存”和“学会创新发展”。而课堂教学仍然作为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不单纯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应在指导学生“会学”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指导。
1、在预习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施课程改革提出,“先学后教”、“自主先学”,就是在教师还没有“教”之前,鼓励学生“先学”。“先学”是“后教”的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⑴根据每章节提出的学习目标,先粗读教材,领略教材的知识点滴,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在关键的语句,或不理解的段落、文字下面划线、做记号;自己在阅读时,能领会其真谛,并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可适当做些注释,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注明所需要提问的问题。
⑵对课本的示范例题,可适当地做些注明,认为关键的,较有特色的步骤也可用色笔画线以示注意,看完例题后,把题目抄起来,然后自己可尝试解题,再与教材解法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缺漏,做好记录、总结,反之,也可只看例题题目,自己先尝试解题,然后再对照比较,找出优缺点,再做好记录、总结,若能引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自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层次就更高了。
⑶对课本的习题,可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这里可采用“分层”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学能力,确定应完成的任务,这里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完成三分之一习题;完成二分之一习题;全部完成。完成的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完成任务后,如果能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分析、比较,思路领悟,应用反思,改造自编等思维活动,则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较高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2、在课堂学习方面,鼓励质疑,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就说明有去思考,有了思维活动,才能说明学习是有效的,那么课堂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学会质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认真分析学生质疑困难的种种原因,适当通过个别谈心和情感关怀来消除学生因胆量小而沉默不语的心理障碍,而对于不善口头表达、语不达意的学生,应给于质疑的示范和培养。学生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问题质量好、价值高,有些问题质量一般、价值不大;有些问题则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去甚远,甚至幼稚可笑,荒诞不经。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解决,对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个人积分评比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⑵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
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一年级(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一节时,教材提出在过去学过的数(正数)(零除外)的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即a是正数,则-a是负数,此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若没有告知a是正数,那么-a是负数吗?又如,在一次校际教研活动听课中,学生在学习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13.4“尺规作图”一节时,教师写上题目:例2、已知底边a,底边上的高h,求作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作图,结果有的学生先作线段BC=a,然后以B、C为圆心,以大于■a的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交于点A,最后再用三角板画出BC边上的高,说明△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
这是一个典型的尺规作图出错的例子,一是学生对尺规作图的要求不明确,二是采用凑合的办法,较为勉强。这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图过程,并让学生尝试提出以下几个疑点:①作图过程符合尺规作图要求吗?②所作的等腰△ABC, 它的高等于已知线段h吗?③先作AB=AC,再作高AD=h,符合要求吗?如果学生没及时地观察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关键处找疑点。
3、在课后复习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反思。
一是指导学生对每节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指导学生对阶段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反思。不管哪一种归纳反思,都应当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对课堂学习进行认真地总结:上完一堂课,我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解题方面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探究?通过反思学习活动,使学生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力,应该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他主被动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
[1]2002.3中小学教学研究(CN21-
1396/G4)——以学为本,因学设教—陈定尧
[2]《课堂密码》—周彬
作者简介:陈定尧,福建省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大学毕业,高级教师,中学数学教研员。
关键词:兴趣培养;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中心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呢?
一、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
1、结合史话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上华师大版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11.2“实数”一节中的无理数时,可向学生介绍有关圆面积计算公式中常用到的圆周率π的一些史实,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对圆周率的推算比德国数学家奥托的记录(1573年)早了一千多年。
又如上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第14章“勾股定理”时,可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勾股定理史话:西方国家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公元前六世纪完成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并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得到承认。而据《周髀算经》记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商高有一段问答,其中谈到:“勾广三、股四、径隅五”,可见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和应用早于西方国家足有5个世纪。
这样,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联系一些数学发展的史话,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应用事例,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上初三年级(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一节时,可向学生介绍下面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泰勒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游览了一个金字塔。他问陪同的神殿司祭长,这个金字塔有多高?祭长为难地说,古书没有记载,而以目前的知识还不可能测定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惊讶地说:“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啊!我可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他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度为131米。泰勒斯是怎样测得塔高呢?这时可向学生说明他采用的原理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等学完这一节后,你们也可测一测我们东山的最高山峰──苏峰的高度了。
又如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美丽的勾股树等等。
这样通过引进数学应用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提出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初三年级(九年级)数学§22.3“实践与探索”问题2举出了“增长率”的计算问题的应用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了这个问题后,可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按同样的增长率计算,3年后、5年后、10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又是如何?教师此时可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到如下结论,一般地原产量为m,平均增长率为x,经过n次增长后的产量表示为m(1+x),有了这个结论,你们就可解决有关我国目前遇到的人口控制问题中的计算问题了。如我国2020年的人口总量约为14亿,那么按照现在的两胎政策,至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多少亿?请问:我国应制定怎样的人口发展政策,有效调控人口的适量增长?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提示学生可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新创造学习力,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存”和“学会创新发展”。而课堂教学仍然作为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不单纯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应在指导学生“会学”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指导。
1、在预习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施课程改革提出,“先学后教”、“自主先学”,就是在教师还没有“教”之前,鼓励学生“先学”。“先学”是“后教”的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⑴根据每章节提出的学习目标,先粗读教材,领略教材的知识点滴,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在关键的语句,或不理解的段落、文字下面划线、做记号;自己在阅读时,能领会其真谛,并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可适当做些注释,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注明所需要提问的问题。
⑵对课本的示范例题,可适当地做些注明,认为关键的,较有特色的步骤也可用色笔画线以示注意,看完例题后,把题目抄起来,然后自己可尝试解题,再与教材解法加以对照、比较,找出缺漏,做好记录、总结,反之,也可只看例题题目,自己先尝试解题,然后再对照比较,找出优缺点,再做好记录、总结,若能引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自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层次就更高了。
⑶对课本的习题,可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这里可采用“分层”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学能力,确定应完成的任务,这里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完成三分之一习题;完成二分之一习题;全部完成。完成的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完成任务后,如果能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分析、比较,思路领悟,应用反思,改造自编等思维活动,则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较高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2、在课堂学习方面,鼓励质疑,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就说明有去思考,有了思维活动,才能说明学习是有效的,那么课堂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学会质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认真分析学生质疑困难的种种原因,适当通过个别谈心和情感关怀来消除学生因胆量小而沉默不语的心理障碍,而对于不善口头表达、语不达意的学生,应给于质疑的示范和培养。学生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问题质量好、价值高,有些问题质量一般、价值不大;有些问题则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去甚远,甚至幼稚可笑,荒诞不经。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解决,对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个人积分评比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⑵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
例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一年级(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一节时,教材提出在过去学过的数(正数)(零除外)的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即a是正数,则-a是负数,此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若没有告知a是正数,那么-a是负数吗?又如,在一次校际教研活动听课中,学生在学习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13.4“尺规作图”一节时,教师写上题目:例2、已知底边a,底边上的高h,求作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作图,结果有的学生先作线段BC=a,然后以B、C为圆心,以大于■a的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交于点A,最后再用三角板画出BC边上的高,说明△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如图所示
这是一个典型的尺规作图出错的例子,一是学生对尺规作图的要求不明确,二是采用凑合的办法,较为勉强。这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图过程,并让学生尝试提出以下几个疑点:①作图过程符合尺规作图要求吗?②所作的等腰△ABC, 它的高等于已知线段h吗?③先作AB=AC,再作高AD=h,符合要求吗?如果学生没及时地观察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关键处找疑点。
3、在课后复习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反思。
一是指导学生对每节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指导学生对阶段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反思。不管哪一种归纳反思,都应当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对课堂学习进行认真地总结:上完一堂课,我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解题方面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探究?通过反思学习活动,使学生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高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力,应该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他主被动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
[1]2002.3中小学教学研究(CN21-
1396/G4)——以学为本,因学设教—陈定尧
[2]《课堂密码》—周彬
作者简介:陈定尧,福建省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大学毕业,高级教师,中学数学教研员。
- 【发布时间】2020/7/9 8:40:43
- 【点击频次】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