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学习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特征的课堂提问、充分利用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内容的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指的是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希望去展开探索过程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是实现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内部驱动力,与此同时当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三角形,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好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可以邀请一个学生随意报出自己所量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出另外一个度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究竟老师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知道另外一个角的度数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就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把圆柱学具展开后,认真观察、讨论。“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指着自己的圆柱体演示说:“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这堂课,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来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兴趣,老师提出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探索意识,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创造性活动。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四、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思维条理,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去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的障碍。
其实,数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以旧知识为依托,推导出新知识,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侧重点地制定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42(06):32-33.
[2] 李桂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J]. 学周刊 .2014,32(09):112-113.
[3] 谷新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 .2013,78(11):75-76.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内容的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指的是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希望去展开探索过程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是实现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内部驱动力,与此同时当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三角形,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好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可以邀请一个学生随意报出自己所量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出另外一个度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究竟老师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知道另外一个角的度数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就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把圆柱学具展开后,认真观察、讨论。“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指着自己的圆柱体演示说:“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这堂课,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来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兴趣,老师提出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探索意识,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创造性活动。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四、引旧思新,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变过程,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思维条理,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去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的障碍。
其实,数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以旧知识为依托,推导出新知识,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侧重点地制定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42(06):32-33.
[2] 李桂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J]. 学周刊 .2014,32(09):112-113.
[3] 谷新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 .2013,78(11):75-76.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 【发布时间】2020/7/9 8:47:25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