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我效能感与语文学习动机的关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学习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活动,如背诵字词、成语、名言名句等,很容易遗忘,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反复记忆,因为枯燥乏味,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尤为重要且迫不及待。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
一、概念的提出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充满信心,表现为更具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他们能较好地发挥潜能以便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学习没有信心也不够积极,畏惧学习且采取回避行为,获得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本文将粗略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旨在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供帮助。
二、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1.决定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及态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表现的更为自信,它们往往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遇到困难也更善于坚持;自我效能感低者则相反。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十分必要,具有高效能感的学生能更合理地选择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面前也更能表现出坚持不懈。
2.影响学习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时,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他们会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患得患失,害怕任务失败,从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影响学习的进一步进行。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成功经验
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学生越自信,所以教师应思考如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的选择学习任务,避免其过难或过易,难以成功或容易成功的学习任务都无法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选择的任务难度一定要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更加值得珍惜,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更香。
建立竞争奖励机制有其必要性,但这会伤害那些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这里所说的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其特别性和包容性,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而不只是优生的专利品。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们应该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如可以纵向比较,如果现时的成绩优于以往,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奖赏,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个体归因方式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有很大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平时的努力和恒定不变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但过分的强调努力程度不够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任务难度等,这些归因方式表现的过于消极,过多的使用自然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替代性经验。
替代他人的成功经验是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观察的替代性经验必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观察的他人可以是虚拟人物(文学作品塑造等),也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老师、同学等),特别是通过观察身边同学的替代性经验更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寻找替代性经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选择合适对象,以免选高了自卑,选低了骄傲,这两种情况都会挫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言语劝说
提供言语劝说的主体(教师、同学、家长等)必须具有说服力,言语劝说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劝勉,以保证学生不产生排斥心理而更易接受。在学校中,教师的言语效果最好,学生较容易接受其言语劝说,同学次之,家长言语劝说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反作用,这可能与青春期逆反心理有关。
5.情绪唤醒
班杜拉认为,情绪唤醒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着重要联系。面临任务时,过激的反应和强烈的情绪波动,往往会妨碍任务的进行而降低效能感;积极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压力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作为替代性成功经验的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情绪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学生自身情绪唤醒水平时,也要关心教师的情绪唤醒状态。
语文学习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内容很容易遗忘,学生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反复记忆,因为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因此,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尤为重要且迫不及待。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
[2]魏书生著,《教学工作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008年4月
[3](美)J.布罗菲著 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9
[4]郭德俊 李燕平著,《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5]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6]余文森,《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8期
[7]张晓东,《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
一、概念的提出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充满信心,表现为更具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他们能较好地发挥潜能以便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学习没有信心也不够积极,畏惧学习且采取回避行为,获得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本文将粗略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旨在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供帮助。
二、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1.决定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及态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表现的更为自信,它们往往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遇到困难也更善于坚持;自我效能感低者则相反。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十分必要,具有高效能感的学生能更合理地选择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面前也更能表现出坚持不懈。
2.影响学习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时,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他们会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患得患失,害怕任务失败,从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影响学习的进一步进行。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成功经验
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学生越自信,所以教师应思考如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的选择学习任务,避免其过难或过易,难以成功或容易成功的学习任务都无法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选择的任务难度一定要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更加值得珍惜,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更香。
建立竞争奖励机制有其必要性,但这会伤害那些在学习上落后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这里所说的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其特别性和包容性,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而不只是优生的专利品。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们应该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如可以纵向比较,如果现时的成绩优于以往,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奖赏,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个体归因方式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有很大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平时的努力和恒定不变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但过分的强调努力程度不够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任务难度等,这些归因方式表现的过于消极,过多的使用自然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替代性经验。
替代他人的成功经验是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观察的替代性经验必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观察的他人可以是虚拟人物(文学作品塑造等),也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老师、同学等),特别是通过观察身边同学的替代性经验更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寻找替代性经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常心,选择合适对象,以免选高了自卑,选低了骄傲,这两种情况都会挫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言语劝说
提供言语劝说的主体(教师、同学、家长等)必须具有说服力,言语劝说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劝勉,以保证学生不产生排斥心理而更易接受。在学校中,教师的言语效果最好,学生较容易接受其言语劝说,同学次之,家长言语劝说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反作用,这可能与青春期逆反心理有关。
5.情绪唤醒
班杜拉认为,情绪唤醒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着重要联系。面临任务时,过激的反应和强烈的情绪波动,往往会妨碍任务的进行而降低效能感;积极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压力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作为替代性成功经验的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情绪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学生自身情绪唤醒水平时,也要关心教师的情绪唤醒状态。
语文学习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内容很容易遗忘,学生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反复记忆,因为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因此,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尤为重要且迫不及待。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
[2]魏书生著,《教学工作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008年4月
[3](美)J.布罗菲著 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9
[4]郭德俊 李燕平著,《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5]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6]余文森,《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8期
[7]张晓东,《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 【发布时间】2020/7/9 8:54:23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