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新冠疫情下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杨惜光 倪林会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也改变了学生们在家的学习生活方式。教师当上了“主播”,学生当上了观众。开始了长时间的宅家封闭学习生活,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造成焦虑、不安等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而在疫情影响下,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已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基本不能使用,这就需要学校根据疫情思考并改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特殊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非常时期”,如自然灾害、战争及各种各样的疫情,在这种“非常”时期内,中小学生的心理波动是非常大的。2020年“新冠”席卷全国,为了控制疫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保障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规定延长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要求各中小学延迟开学。面对长期居家封闭学习状态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传统在校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在这种情况下已不适用,这就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建构出一套在“非常”时期也能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加强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做好表率
  教育学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社会是构成儿童成长的三大重要因素。家庭是对中小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场所之一,要有效利用家长的带头作用,在“疫情期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家长合理制定疫情期间居家作息表
  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做到有序有规律地生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全家一日的生活、休息、运动、学习、娱乐等安排做成一张作息时间表,还可以列出每日愿望清单,如做手工、画画、看电影、亲子游戏、室内运动、制作美食、侍弄盆栽等,由全家合作共同来完成,一起度过美好的亲子时光,使居家生活变得更阳光更有序。家长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教孩子一些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2.家长适当给予孩子独立空间
  随着家长与孩子宅家共处的时间慢慢增多,亲子冲突可能会越演越烈。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家长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对孩子多一点包容、理解和信任,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唠叨和管制。遇到争吵时,可以及时按下暂停键,等到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理性沟通。
  3.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和孩子一起遵守 
  为丰富孩子的居家学习生活,家长不需要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和上网,但要与孩子确定好双方都认可的规则,明确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段、时长和内容等,并一起认真遵守,保护好视力和身体健康。同时,家长也要控制好自己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
  二、学校积极利用网络,合理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栏目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先于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其发展的方向和速率,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在疫情期间,教师要合理利用线上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
  1.在学校官网开设心理咨询栏目
  在居家学习阶段,很多孩子的不正常心理表现,家长会有“预感”,但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不能很好地找到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的官网上开设心理咨询栏目,就是为了能让这一部分家长能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避免问题恶化,造成出乎意料的损失。
  2.定期推出心理辅导节目
  定期在开设的心理咨询栏目收集近期孩子们出现的心理问题,统一整理、分类,给出针对性的意见。统一排版,制作成美篇或微课,推送到各班的家校联系群,让家长能根据专业老师给出的意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妥善反应。
  3.线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探讨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学生有不良的心理情况出现,孩子的家长问到我们了,作为孩子的班辅,却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显得特别尴尬呢?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出现问题,老师的脑海里就必须时时有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 
  三、家校携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
  家庭和学校是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场所,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更健康发展。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拥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的结果。学校和家庭可以结合具体的防疫要求,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训练。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冠”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使孩子们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日常洗手、戴口罩、消毒、不随意扔垃圾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新冠”期间长时间宅家,外出活动受到制止,一些学生会感到不适,极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烦闷、焦躁、压抑;还常常伴有一些退化性行为,如哭泣、过度依赖父母、破坏物品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应助孩子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绘画、运动锻炼、放松练习等方法加以缓解,提高情绪的“抗干扰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向在这场抗击“新冠”战斗中的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向那些放弃难得春节假期去驰援疫区的成千上万的医生、护士、军人、志愿者,还有坚守岗位、默默守护大家安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敬。引导孩子去感受人间大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开学时间延长,在学校养成的生物钟被打破,学生久居家里,可能出现睡眠、饮食等不规律现象,不停耍手机、看电视、长时期面对电子产品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与家长积极沟通,指导学生做好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的学习、运动、娱乐、休息时间。“停课不停学”,积极开展“线上学习”,教师要积极整合网络资源,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 
  4.逐步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封闭的生活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它可以使人在不经意间减缓压力和焦虑。在家庭中,父母要加强语言修养,注意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积极鼓励孩子主动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班辅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使用“网络交流”时应遵守规则,如使用文明语言、不过度打扰、不散播谣言等。 
  5.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与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清自我,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够保证自己身心和谐发展。班辅教师和家长应在这场“抗疫”过程中齐心协力,与学生一起讨论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怎样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敬畏之心。
  6.合理增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
  疫情终将过去,更加美好的明天正等着我们。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定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孩子在“新冠”期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平稳、安全、快速成长,能早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 【发布时间】2020/8/18 17:16:12
  • 【点击频次】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