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浅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量的阅读不可能在课堂内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阅读量,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又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开展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4、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5、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略读,就好像对庄家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的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四、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活动;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关键,而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很难获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课外阅读极大的弥补了课内教学环节的阅读量低的问题,如何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外阅读实践辅导,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观不断形成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兴趣。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识别,而成为汲取历史人文“养料”的最佳渠道。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阅读的美好,从优美生动的故事中与文字作者心意相通。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时间活动,使得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范围
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在语文课堂拥有较为完成的阅读时间,其他课程的学习也许不需要较为集中的阅读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快速的提升,并且零散的阅读时间也难以使得学生对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布置小型的图书阅读角。允许学生在家里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办黑板报、墙壁展等,将学生分组进行墙壁画的展示,可以有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感受自创一些阅读名言。使得班级始终充斥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暗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正规基础课堂的开端,在学前教育阶段并未接触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突兀的进行大量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想要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而课内宝贵的教学实践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给学生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例如:略读法、精读法、笔记法等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笔记法。
对于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记笔记的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经典的文段想要彻底的掌握与理解就要一边阅读一边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文段的标题目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布局结构。同时认真阅读作者的题记抑或前言,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实践应用过程当中能够举一反山、运用自如。并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精读法。
首先在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文章的质量,选取最优秀、最值得阅读的文章,然后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剧情结构设计。将经典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就像人类咀嚼食物一样,细嚼慢咽,才有助于营养的消化,并且对于十分经典的段落要做到熟读成诵。
4、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5、略读法。
主要是指在学习的特定阶段为了快速完成某项任务,抑或快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大框,而采用的阅读方式,要求采取提炼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首先要翻看书籍的封面目录,优先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提炼关键词。对于不必要阅读的地方要一带而过,其他部分也要尽最大限度的加快阅读速度,争取做到一目十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资料信息,从而有效的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略读,就好像对庄家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的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四、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学习科目,学生务必在此阶段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间分配情况来有效的安排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桎梏,从“心”出发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做到情感阅读、趣味阅读。将原本属于课内的教学环节融入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发布时间】2020/8/18 17:18:55
- 【点击频次】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