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探讨小学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

 

【作者】 李嘉美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玉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当前“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寻找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契合点,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则有许多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与劳动题材相关的篇目为切入口,探讨小学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劳动教育; 融合教学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是光荣的。
  201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中亟需加强的一环,而打破“主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相互对立的局面,探索出两者互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劳育”因子,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引导劳动行为彰显其中的劳动教育意蕴,进而深入探讨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可为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示范。
  一、挖掘文本资源,种下劳动意识的种子
  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应全力发挥教科书的价值,将劳动精神融入教科书之中,从而发挥其劳动教育的价值。在现行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就有许多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契合点。
  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的《上学歌》中“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以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一种家国情怀,一种劳动意识。孩子们可能尚不太懂,但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一遍遍的吟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劳动”的种子。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首先要让学生具有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态度。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和大人一起读”部分的短文《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和姥姥都喜欢兰兰画的小手,因为兰兰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给妈妈洗过手绢,还帮姥姥挠过痒痒……
  在教学该篇文章时,可以从文本迁移到孩子自身,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如通过提问的方式:兰兰的小手这么能干,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帮爸爸、妈妈、老师或同学做过什么呢?除了身边的家人,你还有可能为别人做什么呢?或者通过画画等方式: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把你们的手摁在上面,画一个手掌,把你们帮家人做的事写在手指里面(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比比看,谁的小手最能干……再根据文中最后一句话: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初步的认识职业拓展,如:边用图片展示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画面,同时教师有感情地介绍道:
  长大以后,你们可能会成为一名军人,小手变成有力的大手,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长大以后,你们可能会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小手变成勤劳的大手,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长大以后,你们可能会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小手变成温暖的大手,守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长大以后,你们可能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航天员……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希望这小手变成大手后,能表达出跟多的爱。
  这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崇尚劳动”的种子,劳动是爱的表达方式,也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职业劳动的价值取向,即: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而光荣的劳动就值得我们崇尚。
  二、从语文课堂引向劳动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而从语文学科课堂走向劳动实践亦然。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技能。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八课的《小书包》教学为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小情境:让孩子拿出书包里的铅笔、尺子等,让孩子们认识并呼出词语,接着老师用惊讶的语气说:“哎呀!小书包都被我们翻乱了,你们能自己整理书包吗?自己试着整理书包。”从而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并教孩子通过分类整理的方式,学会更科学快速地分类整理书包。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小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好宝贝。你们会使用这些宝贝吗?你会削铅笔吗?”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削铅笔的任务,并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准备,以后再也不需要爸爸妈妈为我们准备学习用品啦!这样,学生在这种简单的动手实践中,获得了劳动的成就感,慢慢学会独立。
  语文课堂能在文字世界中加深学生对劳动的体悟和理解,从而产生主动劳动的意愿,把语文教学引向劳动实践。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十课的《端午粽》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粽子外形、颜色以及味道的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这段话读起来,就能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一尝粽子的美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边播放粽子的图片或视频,边朗读这段话,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刚刚从语言文字中“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你想不想真正地品尝一番呢?想必,我们自己亲手做的粽子肯定会更加美味吧!端午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与家人一起做粽子吧!这调动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把孩子从语文课堂引向课后的劳动实践。
  三、从劳动实践回归语文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时,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探索创新状态,从而不断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发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当学生再回归到语文课堂中来时,一个个与劳动相关的名词就不再只是空洞的言语表达,这让劳动观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的同时,语文能力与素养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书包》一课的课后劳动实践环节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口语能力提升的环节,回归到语文素养的提升目标上来,如设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削铅笔的?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或者小组合作说一说怎样科学有序地在桌面上摆放学习用品。引导学生使用方位词,如:我把(某物)放在(某物)的(哪)边。联系儿童生活实际是教学的立足点,关注学生流利表达是教学的重难点。这将课后习题中单一的实践训练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说清楚自己做事情的顺序。将语言学习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依赖写作者主体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而在教学《端午粽》一课中,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引向劳动实践之后,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劳动实践回归到语文素养的提升上来。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做粽子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做粽子前后的准备、做粽子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做粽子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用笔记录下来,形成写作的素材。
  学生只有将内心的情感、态度、观点和看法诉诸笔端,通过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才能有助于学生的作文说真话、诉真情。劳动实践的过程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有话想写!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能将劳动实践的精神和技能加以内化,在心灵上拉近自身与“劳动”的距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以后的生活中才更愿意劳动,更会劳动。
  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获得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的提升,在不增加劳动教育课时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劳动教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而小学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9(1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张晗.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C].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43-44.
  [4]商曼.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54-60.
  [5]陈慧影.浅析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C].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42-43.
  作者简介:李嘉美(1992- ?),女,佛山市顺德区玉成小学,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 【发布时间】2020/8/18 17:23:20
  • 【点击频次】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