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势态推进。而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初中生物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 学生和家长思想上要有所认识
学好生物,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说得现实点,在校学习这一阶段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谁也不知道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生物又会不会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坚信,多掌握知识总比以后工作和生活中临时抱佛脚要强得多。
例如:七年级下的生物教材“生物圈中的人”详细地向学生们阐述了人的生殖、消化以及呼吸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平日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期待学生做到目光长远。只会老师教的,只懂考试考的,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按“需”来学,不应该按“考”来学。家长平时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只重视:作业做完没?考试考第几?这样低级的教育理念会打消孩子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和家长从内心真正重视、不排斥这门学科,生物教师的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知识。
二、 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重其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他们对于一门课的喜好其实大部分来自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他们会在意教师在课堂以及可课下的一举一动,从而决定对于老师和所授课程的喜爱与否。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尊敬”。学生看重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专业素养,所以在课下,我们要认真备课: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概念烂熟于心,还要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实事的变换,并且在要特别注意在什么样年龄段的学生就该知识点会提出什么样的疑问,将知识生活化、自我化,学生化。
而在课下,就要让学生“敬爱”。这是很多教师都看中的,当然大家有许多办法建立师生在课下的感情。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学生对教师首先要“敬”,其次才是“爱”。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副课老师”都希望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以为跟学生交上朋友,学生就会听你的、学你的。其实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学生一旦在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你,那你怎么来管理你的课堂纪律,你又如何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三、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实际化
仔细研究新课改后的教材你会发现:生物的“教”与“学”偏重于实践活动,很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那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例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与学生的生活就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不奢求学生永远记着消化系统的结构,各个器官的作用,但至少我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食物被我们吃进去以后怎么了?外面卖的东西哪些能多吃,哪些要少吃,哪些不能吃?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感觉到有话可说,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而且类似的问题他们很愿意去听,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千万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课本,那样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要把课本带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课本。当知识不再是戴着光环高高在上,而是就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他们怎么会不愿意学。
四、 精研新教材,注重“概念”的教学
(一) 概念不等同于术语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称玉米的籽粒为——玉米种子,生物教师都知道,玉米的籽粒包含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实际上它真正的名称是——玉米的果实。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七年级上《种子植物》的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区别“种子”和“果实”的正确概念,不要与生活中的术语混为一谈。另外,在教学中使用术语是有一定的风险和条件的,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术语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就拿“克隆”来说,在学生的印象中它就是动画片和美国大片中复制人的一种方法,而正确的克隆的定义是: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如果我們经常使用术语,而学生和老师理解含义完全不同的话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二) 概念也不同于定义
定义它不能涵盖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的全部要求。如果学生只记忆了定义是不够涵盖生物教学的,应该建立相关的下位概念(足以支撑定义的抽象概念),学生才能够理解。根据生物学的性质来判断,在教学中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对于事实的记忆学生一方面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这对生活中复杂事物的解决少有帮助,而以往的定义就是偏重对于事实的记忆。
总之,新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改,社会的评价方式要有所改,这样的生物教学才能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
一、 学生和家长思想上要有所认识
学好生物,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说得现实点,在校学习这一阶段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谁也不知道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生物又会不会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坚信,多掌握知识总比以后工作和生活中临时抱佛脚要强得多。
例如:七年级下的生物教材“生物圈中的人”详细地向学生们阐述了人的生殖、消化以及呼吸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平日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期待学生做到目光长远。只会老师教的,只懂考试考的,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按“需”来学,不应该按“考”来学。家长平时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能一味地只重视:作业做完没?考试考第几?这样低级的教育理念会打消孩子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和家长从内心真正重视、不排斥这门学科,生物教师的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知识。
二、 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重其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他们对于一门课的喜好其实大部分来自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他们会在意教师在课堂以及可课下的一举一动,从而决定对于老师和所授课程的喜爱与否。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尊敬”。学生看重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专业素养,所以在课下,我们要认真备课: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概念烂熟于心,还要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实事的变换,并且在要特别注意在什么样年龄段的学生就该知识点会提出什么样的疑问,将知识生活化、自我化,学生化。
而在课下,就要让学生“敬爱”。这是很多教师都看中的,当然大家有许多办法建立师生在课下的感情。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学生对教师首先要“敬”,其次才是“爱”。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副课老师”都希望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以为跟学生交上朋友,学生就会听你的、学你的。其实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学生一旦在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你,那你怎么来管理你的课堂纪律,你又如何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三、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实际化
仔细研究新课改后的教材你会发现:生物的“教”与“学”偏重于实践活动,很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那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例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与学生的生活就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不奢求学生永远记着消化系统的结构,各个器官的作用,但至少我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食物被我们吃进去以后怎么了?外面卖的东西哪些能多吃,哪些要少吃,哪些不能吃?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感觉到有话可说,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而且类似的问题他们很愿意去听,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千万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课本,那样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要把课本带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课本。当知识不再是戴着光环高高在上,而是就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他们怎么会不愿意学。
四、 精研新教材,注重“概念”的教学
(一) 概念不等同于术语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称玉米的籽粒为——玉米种子,生物教师都知道,玉米的籽粒包含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实际上它真正的名称是——玉米的果实。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七年级上《种子植物》的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区别“种子”和“果实”的正确概念,不要与生活中的术语混为一谈。另外,在教学中使用术语是有一定的风险和条件的,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术语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就拿“克隆”来说,在学生的印象中它就是动画片和美国大片中复制人的一种方法,而正确的克隆的定义是: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如果我們经常使用术语,而学生和老师理解含义完全不同的话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二) 概念也不同于定义
定义它不能涵盖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的全部要求。如果学生只记忆了定义是不够涵盖生物教学的,应该建立相关的下位概念(足以支撑定义的抽象概念),学生才能够理解。根据生物学的性质来判断,在教学中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对于事实的记忆学生一方面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这对生活中复杂事物的解决少有帮助,而以往的定义就是偏重对于事实的记忆。
总之,新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改,社会的评价方式要有所改,这样的生物教学才能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
- 【发布时间】2020/8/18 17:28:42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