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已有经验让数学活动更有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经验,让学习活动更有效?是每位教师应该面对的问题,结合从教经验得出:有效的活动能加深意义的理解;有效的活动能促进学科的整合;有效的活动能唤醒学生的经验;有效的活动能挖掘习题孕含的道理;有效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所以在学生活动时,要尊重已有的经验,活动会更有效,还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活动经验;有效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就有,儿童的经验来自模仿和实践,看过了他就知道了,学习了,他就记住了,去做了他就明白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才是经验。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经历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有经历才有经验,用积累的经验指导有效的数学活动,形成新的活动经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在数学经验的指导下,数学活动会更有效,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一、有效的活动能加深意义的理解
数学离不开活动,特别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硬塞给学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把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参与知识的获取的全过程,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明白道理,在有效的活动中学到新知。比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学生最难搞懂的是口诀的意义,我在教学时设计以下环节:(一)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二)操作活动,理解意义。
片段一
师:看了主题图你能用加法计算出几个福娃?
生:5+5+5+5+5=25;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一幅图有5个福娃,一共有5幅图。
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吗?
生:5个5相加,可以用5×5=25计算;
师:如果5代表的是1个5,那么5+5代表什么?
生:2个5;
师:5+5+5呢?5+5+5+5呢?
生:3个5和4个5;
师:你能用学具摆出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吗?学生很快就能摆出相应的图形;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师:你能画图表示3×5吗(画出自己喜欢)?
生1: 生2: 生3:
师:刚才大家利用摆一摆,画一画,理解了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现在你能联系生活,说出身上能用1个5代表的部位吗?
生:一只手(有5个手指);
师:2个5呢?
生:一双手(5+5个手指);
师:3个5呢?4个5呢?
师:你能编一句口诀吗?
生:三五十五;
师:还有吗?
生: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三)记忆口诀,解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活动,学生对口诀不再抽象,对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完全理解。
二、有效的活动能促进学科的整合
儿童年龄再小,只要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会把经验积累和储存起来。生活中的选班干部是学生最常见的的事情,从入学开始就接触到了,一年级老师喜欢让学生举手表决,二年级学过了数据整理、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利用知识来选举班干部,产生候选人后,把选举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开始投票,投票完成开始计票,计票要用到语文和数学知识,为方便统计票数用“正”字法计票(语文知识),计票完进行票数统计(数学知识),在算总票数时及时追问:为什么要画“正”字计票,怎么样计算比较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回答:因为正字是5笔,几个正字就是几个5笔,再加上多出的笔画就是得票数。真的很棒,不但巩固了语文知识,还用上了数学知识,经过这件事,时不时我会在数学课上整合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很幸福,感觉数学课真好玩。于是在教完7的充分口诀时,我就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列式计算这首古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读完后很快就计算出结果:7×4+3=31;算完再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思路:因为有一行有7个字,一共4句诗,也就是4个7,还有3个,所以是7×4+3;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需要的,在数学中整合语文知识。
三、有效的活动能唤醒学生的经验
数学学习不是教师讲明白,而是学生明算理,讲道理,数学活动贯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35+37时,首先借助摆小棒的活动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道理,也就是数学课堂追求的算理,课前准备好6捆(每捆10根)小棒,还有零星的5根和7根。让学生摆小棒,算一算总根数?于是学生会按照下图的思路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在一起,凑成10根(是1捆),这是一年级就知道的经验(凑十法),用已有的经验,把3捆+3捆+1捆得到7捆,代表70,再用70+2=72。
这时候,用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说出思路:先把7根和5根先加得到1捆多2根,再把3捆+3捆+1捆得到7捆,最后把7捆和2根相加就是72根。相机总结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其实摆小棒就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5+7就是个位加起,凑1捆就是凑十法的运用,也形象的告诉学生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唤起已有的数学经验,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四、有效的活动能挖掘习题孕含的道理
数学书上的每个习题,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还是课后练习巩固的素材,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练完就草草收兵,这是走过场,尤其是为了赶进度,几乎是做完就翻过去,个人觉得不应该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是要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题目蕴藏的规律。比如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P74练习十七第10题:6×7= 5×7+7= 7×7-7=你发现了什么?看到题目一般会安排学生计算结果,学生由于熟悉了口诀马上能说出得数,三个式子都是42。但要回答你发现什么?学生一时无法回答,作为数学老师不急于马上要结果,而是安排学生画图来表示上面三个算式,学生在画图活动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都表示6个7,画图后还可以利用教具,让其中一个学生摆圆片表示三个算式,通过摆学生就会明白,表示的形式不同,意思一样。此刻再让看的学生用语言说出来,一个学生就说了:6×7表示6个7;5×7+7表5个7多了1个7,还是6个7;7×7-7表示7个7去掉1个7,还是6个7。这时老师动情地说,你好厉害,用了排比句来讲清楚发现了什么。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看到了道理的由来,三个式子中蕴藏的意义,把习题教活了。
五、有效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
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思路,可以通过画思路图的方式让学生有序解答,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活动,画出活动路线图,让学生通过实物模拟的方式有序解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解答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搭配》中一道题目:从宁波到北京有几种走法?(如下图)
此时学生会想到用思路图的方式有序解答,⑴宁波(坐火车)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⑵宁波(坐轮船)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⑶宁波(坐汽车)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⑷宁波(坐火车)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⑸宁波(坐轮船)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⑹宁波(坐汽车)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⑺宁波(坐飞机)北京;⑻宁波(坐火车)北京。共八种走法,这样的思路学生清晰多了,做到有序,不遗漏。
教师也可以让进行制作模型活动,画出路线图,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把宁波坐火车到上海当做1号线,宁波坐轮船到上海当做2号线,宁波汽车到上海当做3号线,把上海坐飞机到北京当做4号线,把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当做5号线,把宁波坐飞机到北京当做6号线,把宁波坐火车到北京当做7号线。然后用●代表宁波,◆代表上海,★代表北京,制作交通模型图:⑴●→1号线◆(中转)→4号线★;⑵●→2号线◆(中转)→4号线;⑶●→3号线◆(中转)→4号线;⑷●→1号线◆(中转)→5号线;⑸●→2号线◆(中转)→5号线;⑹●→3号线◆(中转)→5号线;⑺●→6号线(直飞)★;⑻●→7号线(直达)★;通过制作线路图,学生都很投入,有个学生突然说:宁波坐火车到上海中转,再从上海坐飞机到北京,我听到中转一词,心中狂喜,二年级的农村孩子太厉害了,有了外出旅途的经验,把中转灵活的用到解决问题来,于是就出现了其他学生的宁波坐飞机直达北京。多么天真的孩子,通过有效的设计线路图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关键字:活动经验;有效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不是与生俱来就有,儿童的经验来自模仿和实践,看过了他就知道了,学习了,他就记住了,去做了他就明白了,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才是经验。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经历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有经历才有经验,用积累的经验指导有效的数学活动,形成新的活动经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在数学经验的指导下,数学活动会更有效,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一、有效的活动能加深意义的理解
数学离不开活动,特别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硬塞给学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把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参与知识的获取的全过程,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明白道理,在有效的活动中学到新知。比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学生最难搞懂的是口诀的意义,我在教学时设计以下环节:(一)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二)操作活动,理解意义。
片段一
师:看了主题图你能用加法计算出几个福娃?
生:5+5+5+5+5=25;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一幅图有5个福娃,一共有5幅图。
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吗?
生:5个5相加,可以用5×5=25计算;
师:如果5代表的是1个5,那么5+5代表什么?
生:2个5;
师:5+5+5呢?5+5+5+5呢?
生:3个5和4个5;
师:你能用学具摆出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吗?学生很快就能摆出相应的图形;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师:你能画图表示3×5吗(画出自己喜欢)?
生1: 生2: 生3:
师:刚才大家利用摆一摆,画一画,理解了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现在你能联系生活,说出身上能用1个5代表的部位吗?
生:一只手(有5个手指);
师:2个5呢?
生:一双手(5+5个手指);
师:3个5呢?4个5呢?
师:你能编一句口诀吗?
生:三五十五;
师:还有吗?
生: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三)记忆口诀,解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活动,学生对口诀不再抽象,对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完全理解。
二、有效的活动能促进学科的整合
儿童年龄再小,只要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会把经验积累和储存起来。生活中的选班干部是学生最常见的的事情,从入学开始就接触到了,一年级老师喜欢让学生举手表决,二年级学过了数据整理、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利用知识来选举班干部,产生候选人后,把选举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开始投票,投票完成开始计票,计票要用到语文和数学知识,为方便统计票数用“正”字法计票(语文知识),计票完进行票数统计(数学知识),在算总票数时及时追问:为什么要画“正”字计票,怎么样计算比较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回答:因为正字是5笔,几个正字就是几个5笔,再加上多出的笔画就是得票数。真的很棒,不但巩固了语文知识,还用上了数学知识,经过这件事,时不时我会在数学课上整合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很幸福,感觉数学课真好玩。于是在教完7的充分口诀时,我就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列式计算这首古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读完后很快就计算出结果:7×4+3=31;算完再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思路:因为有一行有7个字,一共4句诗,也就是4个7,还有3个,所以是7×4+3;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需要的,在数学中整合语文知识。
三、有效的活动能唤醒学生的经验
数学学习不是教师讲明白,而是学生明算理,讲道理,数学活动贯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35+37时,首先借助摆小棒的活动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道理,也就是数学课堂追求的算理,课前准备好6捆(每捆10根)小棒,还有零星的5根和7根。让学生摆小棒,算一算总根数?于是学生会按照下图的思路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在一起,凑成10根(是1捆),这是一年级就知道的经验(凑十法),用已有的经验,把3捆+3捆+1捆得到7捆,代表70,再用70+2=72。
这时候,用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说出思路:先把7根和5根先加得到1捆多2根,再把3捆+3捆+1捆得到7捆,最后把7捆和2根相加就是72根。相机总结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其实摆小棒就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5+7就是个位加起,凑1捆就是凑十法的运用,也形象的告诉学生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唤起已有的数学经验,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四、有效的活动能挖掘习题孕含的道理
数学书上的每个习题,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还是课后练习巩固的素材,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练完就草草收兵,这是走过场,尤其是为了赶进度,几乎是做完就翻过去,个人觉得不应该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是要理解编者的意图,发现题目蕴藏的规律。比如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P74练习十七第10题:6×7= 5×7+7= 7×7-7=你发现了什么?看到题目一般会安排学生计算结果,学生由于熟悉了口诀马上能说出得数,三个式子都是42。但要回答你发现什么?学生一时无法回答,作为数学老师不急于马上要结果,而是安排学生画图来表示上面三个算式,学生在画图活动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都表示6个7,画图后还可以利用教具,让其中一个学生摆圆片表示三个算式,通过摆学生就会明白,表示的形式不同,意思一样。此刻再让看的学生用语言说出来,一个学生就说了:6×7表示6个7;5×7+7表5个7多了1个7,还是6个7;7×7-7表示7个7去掉1个7,还是6个7。这时老师动情地说,你好厉害,用了排比句来讲清楚发现了什么。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看到了道理的由来,三个式子中蕴藏的意义,把习题教活了。
五、有效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
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思路,可以通过画思路图的方式让学生有序解答,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活动,画出活动路线图,让学生通过实物模拟的方式有序解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解答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搭配》中一道题目:从宁波到北京有几种走法?(如下图)
此时学生会想到用思路图的方式有序解答,⑴宁波(坐火车)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⑵宁波(坐轮船)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⑶宁波(坐汽车)上海,上海(坐飞机)北京;⑷宁波(坐火车)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⑸宁波(坐轮船)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⑹宁波(坐汽车)上海,上海(坐火车)北京;⑺宁波(坐飞机)北京;⑻宁波(坐火车)北京。共八种走法,这样的思路学生清晰多了,做到有序,不遗漏。
教师也可以让进行制作模型活动,画出路线图,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把宁波坐火车到上海当做1号线,宁波坐轮船到上海当做2号线,宁波汽车到上海当做3号线,把上海坐飞机到北京当做4号线,把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当做5号线,把宁波坐飞机到北京当做6号线,把宁波坐火车到北京当做7号线。然后用●代表宁波,◆代表上海,★代表北京,制作交通模型图:⑴●→1号线◆(中转)→4号线★;⑵●→2号线◆(中转)→4号线;⑶●→3号线◆(中转)→4号线;⑷●→1号线◆(中转)→5号线;⑸●→2号线◆(中转)→5号线;⑹●→3号线◆(中转)→5号线;⑺●→6号线(直飞)★;⑻●→7号线(直达)★;通过制作线路图,学生都很投入,有个学生突然说:宁波坐火车到上海中转,再从上海坐飞机到北京,我听到中转一词,心中狂喜,二年级的农村孩子太厉害了,有了外出旅途的经验,把中转灵活的用到解决问题来,于是就出现了其他学生的宁波坐飞机直达北京。多么天真的孩子,通过有效的设计线路图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8/18 17:31:28
- 【点击频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