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刘玉萍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黄河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多媒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有效运用
  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能有效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乐学,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主动投入,认真观察,在积极思考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发挥出它的最佳效能,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须认真探讨的问题,现我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进行粗略探讨。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草原》时,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播放草原的风光,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课堂,稍引导观察,学生即刻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可见,利用多媒体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成有声有色的图象,化静为动,变虚为实,让学生以兴奋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二、寻求最佳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后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形近字的区别和汉字的笔画顺序是教学中的难点:亭与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让一个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学生对两个字的形义区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学汉字的笔画顺序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先写哪一笔,这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来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类型字的书写规律、书写过程、一笔一划,使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观,自然学得牢固、记忆深刻。又如《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教《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
  四、选择最佳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到《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查找了人类探索月球(或者太空)的相关材料,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从而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讲授《真正的英雄》这一课时,教师也查找了人类在探索过程中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当然也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再者还可将互联网引入课堂,通过网上浏览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五、利用最佳力度,拓展学生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配合课文适当地补充一些有关材料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开国大典》一课,可以综合应用录像、录音,播放当时有关的纪录片,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对开国盛况由模糊变为鲜明,这对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时,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蝴蝶飞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主编 邹明 渭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
  [2]《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主编 张馨 人民教育报出版社2003年12月5日出版
  [3]《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9年第一期)
  • 【发布时间】2020/8/18 17:35:14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