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有效预习,奏好新课学习“序曲”

 

【作者】 王 娜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前预习是奏响一节课的序曲。有效预习,不仅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预习的引导,重视预习的训练,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循序渐进递进发展,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粗到细,从不同方面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更好的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重视预习;有效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所学的新知识。预习是课前的前奏,就像乐曲的“过门”一样,有了好的预习,上课这首“乐曲”才能演奏的淋漓尽致。有效预习能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整个课堂效率;有效预习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预习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预习能使课堂探究更深入,课堂思维更活跃。怎样才能让课前预习有效呢?
  一、有效预习,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因而对预习的态度可有可无,可做可放。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预习,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只有意识提高了,预习才会有动力,预习才会有实效。
  1.有效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学生进过预习,可以对要学的新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也比较清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被动为主动。反之,如果不课前预习,学生对新的知识一无所知,只能老师教什么就听什么,也就是听之任之,这样失去了听课的针对性,这样的听课效率就大打折扣。因此,重视预习,有的放矢,这样一来,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2.有效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完成。学生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孩子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孩子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孩子在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
  3.有效预习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中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采用已学的方法理解;遇到不了解的作家可以查阅资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试着解决;遇到好词佳句可以积累起来;遇到选文可以阅读整本书……学生在这种预习中,语言储备不断增加,课外知识不断丰富,语文学习的动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滋长。
  二、有效预习,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充分说明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每一种习惯的培养得益于方法的强化训练。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关乎预习的效果。
  1.激发兴趣,预习有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对预习的兴趣。课堂上如发现有自己懂得怎样看书并能专心钻研知识的好学生,要进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和读书求知的自觉性。另外还可提一些巧妙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能找出答案,尝试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2.明确步骤,预习有法
  预习前,教师一定要明确预习的步骤。先初读课文,要求把不懂的字词划出,然后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解决。接着再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意思是什么,文章的脉络怎样,这些都要按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一步意在学生预习,是按一定的要求去做的,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完成的一种学习活动。这样遵循从字到词,再到句段篇,呈递进式的预习方式,学生的预习效果更好有效。
  3.细化要求,预习有法。
  很多孩子在预习时,总是走形式。对于老师布置的要求是否落实并重视。这就需要老师细化要求。如:我们经常让孩子课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熟。怎样读通?怎样读熟?学生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走过场,可能她读一遍就认为完成任务,离真正的通、熟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该细化要求,具体读几遍,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读三遍,能力弱的孩子可以读五遍。这样要求一细化,学生做起来就更明确。
  4.注重差异,预习有法。
  每一个学生由于接受新知的能力、倾听的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统一性的预习作业,就很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有保底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行的预习,不仅照顾了“吃不了”的孩子,也关注了“吃不饱”的学生。
  三、有效预习,注意预习内容的层次性
  1.结合年段特点,注意年段的层次。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就应该以字词训练为主,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五遍,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而对中段的孩子,侧重点就有所变化,应该以理解词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并运用一些阅读策略等方面来设计预习作业单;高段的孩子由于一斤具备一些的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从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等角度来预习。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2.结合课文特点,注意作业的层次性。
  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会从字词句到段篇的学习,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教师在设计预习内容时,可以从基础到能力这样层层递进的形式设计。低段基础性的练习可以多点,适当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一些造句、积累的任务;中段可以设置一些阅读策略、搜集资料方面的作业;高段可以在基础作业上进行拓展,拓展写作背景、写作方法等内容。这样层次分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
  四、有效预习,注重预习反馈和评价
  1.及时检查,保证预习效果。
  光布置预习,不检查,等于没布置预习作业,多数学生会不完成预习作业。有的学生看到自己下功夫预习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有预习的也没得到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对预习就失去了动力,因为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不能表现自己。有的老师怕耽误时间,第一时间就不检查了。其实,刚一检查时,是多用时间,但是,学生都好好预习了,那么在课堂上就会节省时间,同时,老师新课也上的轻松。
  2.合作检查,保证预习效果。
  预习检查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生生合作的优势。学生预习很多都是在家里完成,家长就是第一道检查线,上传预习视频、给预习效果点评,让家长参与预习检查,预习的效果自然有所提高。学习组长也是预习检查的主力军,学习组长通过检查预习作业,提问等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检查,这样的检查形式学生易接受,交叉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3.多元评价,保证预习效果。
  学生预习后,最想得到老师的评价。合理的评价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的评价很重要。简单的评价语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如果能在评价形式上创新,把单一评价更有“仪式感”,对学生的额评价岂不更好。多元评价,评价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还可以是家长;评价形式可以是符号评价,也可以是奖品评价,还可以活动评价。这样的多元评价,学生预习的有效参与度会得到提高。
  总之,预习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有效预习能产生高效课堂。当然在预习中还需要不断强化训练,学生的预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有效预习,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 【发布时间】2020/8/18 17:43:14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