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关于核心素养下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 宋术成

【机构】 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福山)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学科已经超越了传统“纯绘画”或“纯艺术”的教育,以一门文化课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也研制了美术的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凝练和深化,那么今后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怎样应对呢?转变“知识”为“素养”立意、强调美术学习的“情境性”、提倡“基于问题式学习”三方面尝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真;善;美;课堂教学
  美术课作为美育手段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把握,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桑塔耶纳说:“美就是将情感变为有形的东西”。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塑……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真情善感的能力。
  一、我心目中的美术教育
  1、真——自然中的美术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到大自然去体验纯真和纯善。没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术教育!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因而“封杀”所有的亲近自然的行为。如此一来,对自然美的感受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实,对大自然的接近、对自然美感受的本身就是真真切切的美术教育。
  2、善——生活中的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社会、家庭、学校中的每个空间都充满了美术教育的成分,因此,我心目中理想的美术教育应该是生活中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大美术教育。
  引导和教育学生以善的姿态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将学生审美的目光引向生活的本身,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善的力量,进而产生创造正的、善的、光明的美好生活的欲望。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美育的对象,同时也是美的载体或者说是美的体现者。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教育才可能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无处不在。所以,我推崇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纯真纯善的阳光。
  3、美——艺术中的美术教育。
  可以说美术教育本身就是美的教育,美术教育就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美,不仅仅是美的旁观者,要从演奏家逐步转变成作曲家。
  在美术研究生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一幅欧洲现代绘画,要求考生当场写下观赏感受。有的考生详细地介绍了该画的年代、流派、画家生平,至于观赏感受,只说了几句“笔法灵活、色彩鲜明”之类的套话。有位考生则相反,他根本不知道这幅画是哪个年代,哪位画家的作品,却十分投入地,凭着即兴感受把握着画家的内心,甚至联想到自己童年时的机遇、老树下的邂逅。结果,导师高分录取了这位考生。导师说:“我赞赏这位考生有属于自己的对艺术真挚的感受。”这里的“对艺术真挚的感受”,正是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
  就艺术美而言,基础是真,前提是善。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之美把学生引向求真、向善、尚美的境界。
  4、包容——创造性的美术教育。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大陆,有个学生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再看看老师严肃的面孔,无奈地点了点头,顺从地把“少年的影子”擦掉了。同样在日本,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苹果是方,于是就耐心地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要画成方形的呢?”学生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那该多好啊!”于是,老师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将来能培育出方苹果来。”
  两个故事,两位老师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学生同样的创造性行为遭到了不同的命运。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需要宽松的氛围,包容的心态,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情境中愉快的体验和创造。让真和善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美的心灵外化为语言美、行为美,进而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中的纯真纯善。
  二、现实中的美术教育
  当然,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并非所有学生对美术都感兴趣。让每个学生对美术都感兴趣,只是一种理想,但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对美术感兴趣确是我们应该尽力而为的工作。
  2、在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中,美术属于非考试科目,是紧缺薄弱学科。学校、家长、社会都不够重视,学生得过且过。因为考试,在当下很多学生眼中美术只是一种负担,更谈不上有足够的时间保障了。
  3、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也研制出了具有美术本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凝练和深化,是关于美术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和归纳,是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新世纪对人基本的、社会性的具体要求。因此,它和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同向的,对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是否定,而是深化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鉴于此,那么今后美术课需要我们怎样应对呢
  “核心素养”定位的“品格”和“能力”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而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思想品质和行动能力。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鲜明的美术学科的特色。尹少淳教授解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体现了美术学科特有的“个性”;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具有一些人文学科的“共性”。然而,美术学科就其本源来看,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是美术学科之特色。具体论及对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1、转变“知识”立意为“素养”立意。
  素养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练习,而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美术学习实践。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涉及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2、强调美术学习的情境性。
  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鉴于此,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学,其学习内容需要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给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便有了“意义”和“价值”,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3、提倡“基于问题式学习”。
  美术学习中,仅有“情境”是不够的,如果美术教学不能在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其美术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或“研究课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其学科核心素养亦会得到极大提升。
  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适当的方式方法。
  (1)用游戏方法完成中国画的笔墨教学,在玩中体会用笔的变化和墨色的深浅浓淡;
  (2)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留意观察和探究生活中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马路近宽远窄,树木的近高远低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存在着透视现象。
  (3)欣赏评述课: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以为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不知道什么是美?缺少的是评判美的标准!所以才有对美的视而不见。通过欣赏评述课让学生掌握美的标准,明确只有真的、善的,才是美的。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让真和善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美的心灵外化为语言美、行为美。进而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中的纯真纯善。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的加大欣赏的课时,开展了我读名画活动,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已有的权威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进行研究等。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真的美么?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最后再把所感所思所悟写一写,甚至再和画家一样画一画同一题材的作品,来个“同篇异构”,看看自己的创作与画家的经典名篇有何不同。
  (4)放弃对电教手段的完全依赖,有意的进行一些示范与演示,示范与演示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要领。
  (5)搭建展示成功的平台。学生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存在个性差异而已,及时将学生作业拍照发到网站上;将班级优秀作品集刻成光盘分发给学生;举办小型的书画作品展等等。教学任务尽量课内完成,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
  • 【发布时间】2020/8/18 17:44:17
  • 【点击频次】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