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2019年,我们百福司中心幼儿园申报了幼儿园研讨课题《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幼儿的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有着很好的匹配性,因此以区域游戏活动作为载体,实现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创新。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结合《纲要》、《指南》的理念,课题组在深入调查我园区域活动现状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影响游戏有效性的因素,寻求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预设
我园坐落在土家文化的发源地,园所环境与文化氛围都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文化因素。我园课题组成员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一系列土家特色区域活动,使幼儿在“乡土化活动、生活化教育”中增强区域活动规则意识,发挥自身潜能,体会到游戏的美好与快乐。
课题组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细分子课题内容,并结合每期不同的研究内容,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对当周以及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也根据每一期教学主题的需要不同而灵活变动。课题组将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内容、环境与本期主题深度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区域活动的综合性和丰富性,让幼儿明白活动中存在规则的意义,?对为什么要遵守游戏规则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设置与材料投放不合理。
1、部分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就想好幼儿在选区时“要按规定人数进入区域”、“教师认为幼儿适合的区域”等,可是在实际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不愿根据教师的意愿进入区域,有的孩子在不喜欢的区域闷闷不乐,有的会偷偷进入不被允许的区域。
2、材料投放较随意杂乱。没有根据难易层次与幼儿掌握程度进行投放。区域材料如果在开学建区时就都投放进区,会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既没有熟练的掌握材料的玩法,又对长时间出现的各种材料丧失兴趣,极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区域规则的制定不合理。
1、在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主体一般是教师,幼儿往往只是单方面接收具体的规则要求,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玩游戏还要有这些规则。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一旦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幼儿会直接忽视规则的存在,而不是想到去遵守规则。
2、一部分教师在制定规则内容时,忽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差异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制定的规则内容不合理,容易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违规行为。
(三)区域活动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规则的执行不够。教师在面对幼儿违规的情况时,反馈不积极,奖惩不清晰。常常是一句“老师知道了,下次不可以这样做了”带过,让规则更加形同虚设。对幼儿“温柔”的教师,幼儿会觉得在这个老师面前“有机可乘”从而导致幼儿对教师说的话不听从、不信服。
2、针对幼儿出现的情况,教师的引导不充分。教师对违反规则的幼儿反馈多是消极反馈,比如直接批评、间接批评或者对幼儿的行为采取直接的惩罚等。一味的消极反馈很容易让认知有限的幼儿对教师的教育言语和行为产生免疫甚至反感,久而久之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3、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主导性太强,忽略了幼儿白自我学习能力,偏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若为了引导而引导,反而会让孩子丧失探索的欲望和快乐。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够,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就失去了区域活动的的精髓与意义。
4、、在进区时,幼儿一蜂窝的抢着去自己喜欢的区,并且由于规则意识的淡泊,容易出现与伙伴之间发生争吵的行为,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5、不同的区域中投放了不同的区域材料,并且材料的性质不同,幼儿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同。个别自我意识很强烈并且无视区域活动的规则要求的幼儿,还有自律意识、合作意识淡泊的幼儿之间易发生争抢游戏材料的情况,。
(四)区域活动后,材料的收拾整理存在问题。
1、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一般采用口头提醒和固定音乐提醒的方式提示幼儿活动结束。幼儿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结束游戏缓慢拖沓,玩具不能放回原处以及推脱整理或争抢整理等情况。
2、收拾完的幼儿不回座位。先收拾整理结束的幼儿,喜欢跑去末整理完的区域看别的幼儿整理,或者直接进区去抢着整理,常常需要老师提醒才不情愿的坐回小凳子上。
三、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
运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首要的策略开展就是,基于规则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幼儿在游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深刻地对于规则进行认识。首先,围绕规则主题设计活动,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穿插规则的概念,使幼儿对于规则形成一种形象的认识。例如,老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规则讲解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课下准备,然后在课上表达自己对于规则的认识。其次,针对性地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全面地感知规则。例如,设计《遵守纪律的小朋友》活动,这个游戏活动都是围绕着“遵守学校纪律”这个主题展开,老师首先通过动画片播放的形式,让幼儿观看动画片中的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遵守规则的场景。然后可以向幼儿提问,让幼儿回答动画中的同学是怎么遵守纪律的,引导幼儿回答出,按时到学校,不迟到,不早退等答案。这种基于活动主题,使得幼儿对于规则能够形成基本的认识,是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基础。结合幼儿教学实际,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规则知识竞赛游戏等活动,提升幼儿思想层面的认识意义关键。
(二)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规则
幼儿在思想意识层面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基于游戏活动本身,强化幼儿对于幼儿开展规则的认识,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具体地感知规则。首先,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例如,设计一个拍皮球的游戏,幼儿按照规定的方式,拍到一定的个数能够获得奖励。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先向幼儿说清规则,然后在游戏中严格地要求幼儿遵守规则,不合规范的拍打皮球的方式,差一点的个数,均不能够获得奖励。这种在具体的游戏中,能够使得幼儿真切地对于规则进行感知。其次,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地游戏活动开展,引导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这种使得幼儿自主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实现了规则层面的自主制定,能够促进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幼儿自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孩子们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使幼儿体验了游戏规则,明白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三)在游戏点评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中,基于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对于整个游戏进行相应的点评,能够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首先,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后,老师应当进行相应的游戏点评。例如,对于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幼儿进行表扬,对于遵守规则的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其次,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针对游戏开展不成功的现象进行点评。例如,对于游戏中没有严格遵守规则的现象进行引导,对于规则制定的不完善提升建议,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决定游戏活动的成败。
四、结语
总之,不断地结合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实际,促进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使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感知规则,基于游戏活动反思规则,在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对于幼儿发展意义重大。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预设
我园坐落在土家文化的发源地,园所环境与文化氛围都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文化因素。我园课题组成员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一系列土家特色区域活动,使幼儿在“乡土化活动、生活化教育”中增强区域活动规则意识,发挥自身潜能,体会到游戏的美好与快乐。
课题组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细分子课题内容,并结合每期不同的研究内容,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对当周以及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也根据每一期教学主题的需要不同而灵活变动。课题组将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内容、环境与本期主题深度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区域活动的综合性和丰富性,让幼儿明白活动中存在规则的意义,?对为什么要遵守游戏规则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设置与材料投放不合理。
1、部分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就想好幼儿在选区时“要按规定人数进入区域”、“教师认为幼儿适合的区域”等,可是在实际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不愿根据教师的意愿进入区域,有的孩子在不喜欢的区域闷闷不乐,有的会偷偷进入不被允许的区域。
2、材料投放较随意杂乱。没有根据难易层次与幼儿掌握程度进行投放。区域材料如果在开学建区时就都投放进区,会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既没有熟练的掌握材料的玩法,又对长时间出现的各种材料丧失兴趣,极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区域规则的制定不合理。
1、在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主体一般是教师,幼儿往往只是单方面接收具体的规则要求,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玩游戏还要有这些规则。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一旦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幼儿会直接忽视规则的存在,而不是想到去遵守规则。
2、一部分教师在制定规则内容时,忽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差异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制定的规则内容不合理,容易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违规行为。
(三)区域活动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规则的执行不够。教师在面对幼儿违规的情况时,反馈不积极,奖惩不清晰。常常是一句“老师知道了,下次不可以这样做了”带过,让规则更加形同虚设。对幼儿“温柔”的教师,幼儿会觉得在这个老师面前“有机可乘”从而导致幼儿对教师说的话不听从、不信服。
2、针对幼儿出现的情况,教师的引导不充分。教师对违反规则的幼儿反馈多是消极反馈,比如直接批评、间接批评或者对幼儿的行为采取直接的惩罚等。一味的消极反馈很容易让认知有限的幼儿对教师的教育言语和行为产生免疫甚至反感,久而久之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3、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主导性太强,忽略了幼儿白自我学习能力,偏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若为了引导而引导,反而会让孩子丧失探索的欲望和快乐。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够,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就失去了区域活动的的精髓与意义。
4、、在进区时,幼儿一蜂窝的抢着去自己喜欢的区,并且由于规则意识的淡泊,容易出现与伙伴之间发生争吵的行为,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5、不同的区域中投放了不同的区域材料,并且材料的性质不同,幼儿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同。个别自我意识很强烈并且无视区域活动的规则要求的幼儿,还有自律意识、合作意识淡泊的幼儿之间易发生争抢游戏材料的情况,。
(四)区域活动后,材料的收拾整理存在问题。
1、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一般采用口头提醒和固定音乐提醒的方式提示幼儿活动结束。幼儿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结束游戏缓慢拖沓,玩具不能放回原处以及推脱整理或争抢整理等情况。
2、收拾完的幼儿不回座位。先收拾整理结束的幼儿,喜欢跑去末整理完的区域看别的幼儿整理,或者直接进区去抢着整理,常常需要老师提醒才不情愿的坐回小凳子上。
三、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
运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首要的策略开展就是,基于规则主题,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幼儿在游戏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深刻地对于规则进行认识。首先,围绕规则主题设计活动,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穿插规则的概念,使幼儿对于规则形成一种形象的认识。例如,老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规则讲解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课下准备,然后在课上表达自己对于规则的认识。其次,针对性地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全面地感知规则。例如,设计《遵守纪律的小朋友》活动,这个游戏活动都是围绕着“遵守学校纪律”这个主题展开,老师首先通过动画片播放的形式,让幼儿观看动画片中的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遵守规则的场景。然后可以向幼儿提问,让幼儿回答动画中的同学是怎么遵守纪律的,引导幼儿回答出,按时到学校,不迟到,不早退等答案。这种基于活动主题,使得幼儿对于规则能够形成基本的认识,是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基础。结合幼儿教学实际,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规则知识竞赛游戏等活动,提升幼儿思想层面的认识意义关键。
(二)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规则
幼儿在思想意识层面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基于游戏活动本身,强化幼儿对于幼儿开展规则的认识,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具体地感知规则。首先,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例如,设计一个拍皮球的游戏,幼儿按照规定的方式,拍到一定的个数能够获得奖励。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先向幼儿说清规则,然后在游戏中严格地要求幼儿遵守规则,不合规范的拍打皮球的方式,差一点的个数,均不能够获得奖励。这种在具体的游戏中,能够使得幼儿真切地对于规则进行感知。其次,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地游戏活动开展,引导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这种使得幼儿自主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实现了规则层面的自主制定,能够促进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幼儿自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孩子们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使幼儿体验了游戏规则,明白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三)在游戏点评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中,基于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对于整个游戏进行相应的点评,能够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首先,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后,老师应当进行相应的游戏点评。例如,对于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幼儿进行表扬,对于遵守规则的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其次,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针对游戏开展不成功的现象进行点评。例如,对于游戏中没有严格遵守规则的现象进行引导,对于规则制定的不完善提升建议,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决定游戏活动的成败。
四、结语
总之,不断地结合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实际,促进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使幼儿在游戏实践中感知规则,基于游戏活动反思规则,在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对于幼儿发展意义重大。
- 【发布时间】2020/9/4 16:57:47
- 【点击频次】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