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既需要重视概念教学,又需要利用多种策略进行施教。本文谈到了直观法、动手法和实践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理解;快速;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更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教学中,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我们采用形象化的手段策略,化抽象性为形象性,降低逻辑性带来的理解难度,把这难点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适合小学生思维特征的可接受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速度和效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随着年级增高,概念不断增多,出现频率也随之增大。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建立起一个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我们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在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让学生快速理解概念的有效策略。
一、直观且生动地讲解概念
数学的概念相对抽象。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限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图像为主的思维阶段,认识事物和理解数学真理主要是基于事物的具体图像而开展。因此,在教授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谨慎而又耐心,并试图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身熟悉的事物。这样,学生将对学习感兴趣,并会更有动力去思考。例如,当教授平均数时,我用铅笔作为教具来引导学生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实践中,我们可用9个相同大小的小木块分成数量不等的三堆,第一堆1支,第二堆2支,第三堆6支。试问学生:“每堆的数量相等吗?哪一堆更多?哪一堆又更少?”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完全正确回答,但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平均数”概念。这时,我把所有铅笔混合在一起重新再分,一分为三,每堆3支,然后告诉学生,新的数字“3”是三堆铅笔的“平均值”。我将再次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如何获得或算出“平均值”。学生们看到了我将原始的三堆组合成一堆,然后将一堆木块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正好是三块。演示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而且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将铅笔放在原始的1、2和6的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平均数“3”与原始数进行比较。学生们说,平均值3小于原始分法中的的大数且大于原始分法中的较小的数。这样,学生可以生动地理解“平均”概念的本质特征了。这样的直观教学,既形象又生动,能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建构概念。数学中的概念,特别是低年级数学中的概念,我们应尽量采取这种方法施教。
二、利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以旧引新”,是我们数学教学开启新课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基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正确做法。我们知道,数学中的某些概念通常很难直观地表达。比如说数位、循环小数等,但它们本质上与旧知识相关。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旧知识来承上启下,从而提出新概念。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研读教材,有必要分析新概念中固有的旧知识,找到切入点,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利用已经拥有的旧知识来感知新概念的教学引入法。Vasyl Sukhomlynsky曾说过:“教学生使用现有知识来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一个没有恐惧心理,没有畏难情绪的前提下,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记忆力好。因此,使用旧知识引入新概念的教学非常有效。例如,在引入“公倍数”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数字的“倍数”出发,在众多“倍数”中找到相同“倍数”,把其“圈”出来,再引导学生找到大家共有的“倍数”,即“公倍数”登场,又在这些“公倍数”中,找最小和最大的“倍数”找到最小的就是“最小公倍数”,找不到最大的,也要找,目的在强化学生认知“没有最大公倍数一说”。简而言之,这种基于现有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出场的面纱的做法,不仅促使学生澄清概念,而且掌握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更能顺其自然地理解和接受。
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理解知识
“知是行之成”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通过演示学习工具,在操作中让学生去理解概念,也是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同样多”这个概念时,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使用红色花和黄色花来作学具来学习这个的概念。具体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放5朵红色的花,然后放与红花一样多的黄色的花,以便通过表达(手)和思维(脑)形成“同样多”概念。这样教学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实践,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效率上也要高低多,能给学生提供深刻的表象作印象,便于学生永久记忆。
四、从具体到抽象为途径来揭示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索概念的含义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并在感知和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中把握概念。例如,在教学抽象性极强的“圆周率”这个概念时。通常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和分析,找到其关系。老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在数学中称为“π”,读作“pai”。这样,学生可以被引导去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知材料,在抽时舍去不必要的东西,如圆形,硬纸板、颜色、大小、单位等之类的属性,而得到“圆周率”的本质,即不管圆形的大小如何,圆周长始终大于直径的3倍。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教学,同时,还要利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直观法、实践法和动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覃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理解;快速;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更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教学中,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我们采用形象化的手段策略,化抽象性为形象性,降低逻辑性带来的理解难度,把这难点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适合小学生思维特征的可接受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速度和效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随着年级增高,概念不断增多,出现频率也随之增大。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建立起一个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我们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在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让学生快速理解概念的有效策略。
一、直观且生动地讲解概念
数学的概念相对抽象。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限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图像为主的思维阶段,认识事物和理解数学真理主要是基于事物的具体图像而开展。因此,在教授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谨慎而又耐心,并试图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身熟悉的事物。这样,学生将对学习感兴趣,并会更有动力去思考。例如,当教授平均数时,我用铅笔作为教具来引导学生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实践中,我们可用9个相同大小的小木块分成数量不等的三堆,第一堆1支,第二堆2支,第三堆6支。试问学生:“每堆的数量相等吗?哪一堆更多?哪一堆又更少?”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完全正确回答,但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平均数”概念。这时,我把所有铅笔混合在一起重新再分,一分为三,每堆3支,然后告诉学生,新的数字“3”是三堆铅笔的“平均值”。我将再次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如何获得或算出“平均值”。学生们看到了我将原始的三堆组合成一堆,然后将一堆木块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正好是三块。演示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而且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将铅笔放在原始的1、2和6的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平均数“3”与原始数进行比较。学生们说,平均值3小于原始分法中的的大数且大于原始分法中的较小的数。这样,学生可以生动地理解“平均”概念的本质特征了。这样的直观教学,既形象又生动,能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建构概念。数学中的概念,特别是低年级数学中的概念,我们应尽量采取这种方法施教。
二、利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以旧引新”,是我们数学教学开启新课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基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正确做法。我们知道,数学中的某些概念通常很难直观地表达。比如说数位、循环小数等,但它们本质上与旧知识相关。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旧知识来承上启下,从而提出新概念。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研读教材,有必要分析新概念中固有的旧知识,找到切入点,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利用已经拥有的旧知识来感知新概念的教学引入法。Vasyl Sukhomlynsky曾说过:“教学生使用现有知识来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一个没有恐惧心理,没有畏难情绪的前提下,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记忆力好。因此,使用旧知识引入新概念的教学非常有效。例如,在引入“公倍数”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数字的“倍数”出发,在众多“倍数”中找到相同“倍数”,把其“圈”出来,再引导学生找到大家共有的“倍数”,即“公倍数”登场,又在这些“公倍数”中,找最小和最大的“倍数”找到最小的就是“最小公倍数”,找不到最大的,也要找,目的在强化学生认知“没有最大公倍数一说”。简而言之,这种基于现有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出场的面纱的做法,不仅促使学生澄清概念,而且掌握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更能顺其自然地理解和接受。
三、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理解知识
“知是行之成”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通过演示学习工具,在操作中让学生去理解概念,也是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同样多”这个概念时,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使用红色花和黄色花来作学具来学习这个的概念。具体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放5朵红色的花,然后放与红花一样多的黄色的花,以便通过表达(手)和思维(脑)形成“同样多”概念。这样教学引导下的学生动手实践,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效率上也要高低多,能给学生提供深刻的表象作印象,便于学生永久记忆。
四、从具体到抽象为途径来揭示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索概念的含义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并在感知和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中把握概念。例如,在教学抽象性极强的“圆周率”这个概念时。通常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和分析,找到其关系。老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在数学中称为“π”,读作“pai”。这样,学生可以被引导去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知材料,在抽时舍去不必要的东西,如圆形,硬纸板、颜色、大小、单位等之类的属性,而得到“圆周率”的本质,即不管圆形的大小如何,圆周长始终大于直径的3倍。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教学,同时,还要利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直观法、实践法和动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覃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新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9/4 17:01:23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