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思考探究 促进成长

 

【作者】 段引军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湖居笔记北大新世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探索过程。教师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进行自我提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学习与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探究,从而达到成长进步的过程。
  关键词:思考探究;引导学习;高效能;家校合力
  经常看到一些新老师,上课上得热得满头大汗,不是紧张,是因为用心。用老师的话说,是用尽全身力气,用生命在上课。课后追着学生,想着法的给各类孩子补课,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开小灶,抓住一切时机见缝插针的进行教学跟进。老师很忙、学生很累。至于成效,短期内还是比较明显的,时间久了,就不再见效了。老师们像个老母鸡般呵护宝宝似的,生怕这个没教会,那个没学好,一个个抓,一个个管,付出的精力非常多,收到的成效非常少。
  我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慢慢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调整,通过向观摩课,培训课等摸索,做出一套“懒人”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种方法还比较管用,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
  知识是学不完的,当然也教不完。再完美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把老师定位为教书匠,教授知识性内容,那首先方向就错了。教师的教授过程,是教授方法的过程,是“授人以渔”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学呢,也就是学习如何学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放手,适时的引导。
  二、“懒惰”的老师培养勤奋的学生。如何做“懒”老师呢?
  (一) 课前预习给予学生空间。
  1、 预习内容。
  老师不指定材料、形式、甚至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呢?给出明确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结合兴趣点进行预习。比如学习《荷叶圆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积累四季古诗、查阅荷花相关知识,说一说本课识字方法、同音字等。
  有老师就会有困惑了,这样只预习,预习效果如何保证?可以借助预习单,设置一些问题,带着思考预习:本课我有哪些问题?我要怎样解决?我想提问谁?我想把我的哪些知识和大家分享?我有什么识字小妙招?……一系列的问题,带领着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多了,预习的内容自然多了。
  2、 预习方式
  自我预习方式,是对实现预习内容、效果的自我探索方式。简单的预习方式可以是课前检查朗读,借助基本音频、配乐等方式,初步理解课文感情基调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发现问题,进行对照学习等方式。自我预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必要方式,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合作预习方式,是采用探讨交流等沟通探索方式,促进学生提高探讨兴趣,检测预习效果的方式。《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而学生合作预习的方式是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方式,对知识板块的进行分享和交流,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求证,还可以促进学生表达欲和成就感的发展,符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内容。
  学生间的学习,是一种思维上趋于近似的学习过程。从心理上说,这种过程,是老师单纯的讲授或教授完全不能达到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补充、指正或质疑。在探讨中,思维火花在快速跳跃,此时,最容易产生亮点和智慧。在交流讨论后,学生对一些简单问题能达成初步一致,剩下的质疑部分,才是老师需要辅助和解决的题。这种预习方式,完全是学生内心真实理性的认知。在学校,我们可以把早读、自习或课前三分钟利用起来,形成很好的思维大碰撞。在家里,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参与讨论。
  (二) 教学过程要当好引导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点拨方法、指导运用。《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一书中提出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指所有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有对他们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每个人都很特别。比如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取决于老师的信念有多坚定,而不是看老师的智力有多高。教师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变成自己的思维的方式,而是变成老师的感受方式。当老师运用“积极的期望”和“引导式教育”的力量时,教师就会成为一位很杰出的高效能教师[2]。
  如果你正经历着课标要求的正常课时讲不完内容的现象。那么,你该考虑你是否是高效能教师?你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语言学习的细碎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取舍、抓重点、抓主干。要了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是教学生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能力,并不是纯粹的教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学中多问为什么?让学生跟着老师是思维动起来。邵建成老师执教的《扁鹊治病》是一节比较经典的审辨式思维课程,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启示。与其说他在授课,不如说他在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思想交流。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太多课文内容。重点围绕几个问题展开,让学生展开一轮轮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自然习得。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授。随着一个个紧扣教学目标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维风暴,适时点拨。事实证明,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主动学习效果比教师教授的被动吸收要深刻得多。 
  3、 评价方式是学生思想的呈现。
  让小老师评一评同学发言,评论同学得失学生的火眼金睛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如书写,小老师们会评价彼此的优缺点,准确度,细致到书写占位,书写美观大方等。这一点,40多年前,斯霞老师的课堂上,小老师的授课和评价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再比如朗读,让学生点评,学生能很好的从准确度、熟练度、感情、声音等方面给予客观评价。孩子当上了评委了,是多么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啊。相信当老师的自豪感会督促自己更加严格,更加仔细。
  教学中,教师不妨多装傻,多问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得到发展,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利于孩子的长期记忆,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促进孩子的学习成就感。
  (三) 自查检查是培养习惯的好时机。
  教师要给予学生成长的机会,宋运来老师在讲秒批作文讲座时,也提到了教师的“懒”。其实,我在课后作业也实行过这种懒方法。首先是让学生自查作业。一开始,学生自查作业大都检查不出来什么问题,自己写的作业嘛,总认为都是对的。没关系,采用奖励制,让学生在鸡蛋里挑骨头,做了一遍再做一遍。没有检查出来问题,自己签字“已自查”,检查出来错误,大力表扬,全班表扬——“你的火眼金睛太厉害了。再仔细看看,有哪些是添减笔画的?有没有错别字?格式标点准确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很好的检查。慢慢的,一种检查作业的习惯就养成了。其次,让学生互评作业。学生当小老师检查他人作业的本领可比老师强多了。老师需要给出学生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检查批改。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批改试卷。批阅要求、批阅规范性、分值分配等讲清楚,学生很乐意去批改。可能一开始学生检查出的都是问题:如横不够直啦,字不好看啦……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们仍然要表扬他的认真仔细。在他人的错误中,学生也就能意识到自己平时的不认真,有可能也会收到小老师的质疑。在学生批改他人作业时,培养了孩子们的纠错自查能力,也养成了孩子们反思和向优秀学习的习惯。
  正是教师的“懒”,造就了学生的“勤”与“思”。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取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家校合力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育合力是教育在教育要素优化整合过程中,其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使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这是由教育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质所决定的[3]。家校合力,是家庭和学校之间所达成的教育理念的统一,是促进学生系统学习的重要力量。语文学科是全面综合实践性学科,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运用当中。因此教育合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必然。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阵地之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仅仅占据了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内容。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的实践运用呢?家庭教育,同伴学习不可或缺。我所带的鲤鱼班分为江、河、湖、海、泉、溪六个小组,我会让学生以互相学习,督促,竞争等方式进行日常小组交流,亲子互动等口语内容。开展生活识字、诗词创作、诗歌朗诵、谈感受、说理解等不同学习形式,启动全班互动模式,每周小组学习和日常休闲娱乐融合为一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一周活动回顾和展现,既增进了班级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促进了亲子关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交流,让学习成为我们班每一个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的事,形成学习共同体。
  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和习惯是需要掌握和养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只是孩子学习的规划者、配合者和成长的见证者。学生能够成长得很迅速,是因为我们给了学生成长的机会。学生的自信、自觉、自律、自我成长,需要大人适时点拨,也需要大人适时放手。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年1月第1版(P3)
  [2]《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 [美]黄绍裘 黄露丝玛丽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P63)
  [3]《教育的智慧》[M] 罗崇敏 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P75)
  • 【发布时间】2020/9/4 17:04:25
  • 【点击频次】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