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现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对于学习没有一定的自主性,性格活泼爱闹,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在课堂中运用一些合适的自主学习策略[1]。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素质教育下,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运用新形势下的一些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情境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进行思考,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新的知识,改变以往机械灌输式的学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先出示教材主题图,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工人师傅正在贴瓷砖,贴了两面墙,请你们估计一下工人师傅一共需要贴多少块瓷砖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工人师傅到底贴了多少块呢?请你们利用已找出的数学信息实际计算一下,看看你们都有哪些好方法?”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在问题中进行相应的思考,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二、善于引导,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新知
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最深刻,最易理解,最好掌握。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才有解决问题意向。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从而自主探索新知。
(一)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数学知识,新的数学知识大都是由旧知识引申而来。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复习有关旧知识,从而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主动探索新的问题。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复习比与除法、分数间的关系,除法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于是学生很快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与应用。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筆者在导学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究数学新知识。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时,老师把准备好各种三角形纸板(有些是完全一样的,有些不完全一样的),分给每组的同学去各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拼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拿的两个三角形无论怎样拼也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老师引导拼不成的同学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操作,他们不难发现他们手中拿的两个三角形不完全一样。再让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把两个三角形进行比比,他们不难发现他们手中拿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最后全班同学很快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发现问题,比老师演示、讲解结论更容易掌握,更容易理解。
三、彰显个性,培养探索精神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论文发表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首先让学生多讨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其次让学生多“质疑问难”。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还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多“求异”。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需从多维度入手,其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这是其中的重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学习技巧,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于实际,切实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学习技巧,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找寻知识的演变规律,在探求中养成自主学习意识,进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方法不计其数。在我们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水平,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特点,运用灵活的导学方法,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 【发布时间】2020/6/27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