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和本人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等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家庭、社会、网络、教育等的影响。要搞好小学班级管理,必须加强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积极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主任应把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 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中出现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等异常心里的学生逐年增多,笔者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多方了解,发现造成他们心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网络的全覆盖,智能手机普及使用。许多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学习使用手机”和“运用手机玩游戏”,出生后在玩游戏自然是“无师自通”。这些孩子头脑里满是虚拟或暴力世界,这些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自然完全不一样,故而形成冷漠、孤独、敌对的心理世界。
3. 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4.。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提高班主任及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同样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如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就会把不良情绪带到班级,甚至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学生。鉴于此,班级的教师团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心理
班级集体教育管理方式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而班级管理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整体性的班级管理方式以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为主要表现形式,如何选择正确的班级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管理成果的好坏。学生是一个整体,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需要从心理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班级事物或班级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多样有趣的班级活动参与体验中,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逐渐把学生从虚拟世界中拔出来。
(三)信任学生,依据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
小学由于年龄小,心智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对心理有异常的孩子要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相信和关心他们,依据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如鼓励他们积极与同学接触,或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主动与他们玩耍或一起游戏。如果班上孩子出现孤立或歧视心理有异常的学生时,要及时制止和加以引导教育。同时也可让心理有异常的孩子承担班上力所能及的为班级集体服务的工作。让全班学生帮助和信任他们,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四)与家长及时沟通,促使家庭与学校合力进行学生教育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向融合,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因为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简单,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出全面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时间不断坚持的过程,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重心,从实际出发,一点一滴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新校园(中旬),2015(08):165.
[2] 张白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9):51-5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主任应把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 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中出现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等异常心里的学生逐年增多,笔者对这样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多方了解,发现造成他们心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一边是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加之现在的家庭,几乎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网络的全覆盖,智能手机普及使用。许多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学习使用手机”和“运用手机玩游戏”,出生后在玩游戏自然是“无师自通”。这些孩子头脑里满是虚拟或暴力世界,这些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自然完全不一样,故而形成冷漠、孤独、敌对的心理世界。
3. 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4.。
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提高班主任及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同样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如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就会把不良情绪带到班级,甚至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学生。鉴于此,班级的教师团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心理
班级集体教育管理方式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而班级管理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整体性的班级管理方式以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为主要表现形式,如何选择正确的班级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管理成果的好坏。学生是一个整体,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需要从心理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班级事物或班级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多样有趣的班级活动参与体验中,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逐渐把学生从虚拟世界中拔出来。
(三)信任学生,依据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
小学由于年龄小,心智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对心理有异常的孩子要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相信和关心他们,依据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如鼓励他们积极与同学接触,或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主动与他们玩耍或一起游戏。如果班上孩子出现孤立或歧视心理有异常的学生时,要及时制止和加以引导教育。同时也可让心理有异常的孩子承担班上力所能及的为班级集体服务的工作。让全班学生帮助和信任他们,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四)与家长及时沟通,促使家庭与学校合力进行学生教育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向融合,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因为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简单,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出全面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时间不断坚持的过程,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重心,从实际出发,一点一滴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新校园(中旬),2015(08):165.
[2] 张白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9):51-52.
- 【发布时间】2020/9/29 15:33:07
- 【点击频次】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