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潜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三、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
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排竖式等问题进行自学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但是,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通过自学,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四、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田龙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上),2016年09期.
[2]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7期.
[3]王源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223.
[4]吴剑锋.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其实施途径[J].学园,2013,22(36):78-79.
[5]李红涛.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2,7(5):63-6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潜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丰富的想象。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三、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
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排竖式等问题进行自学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但是,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通过自学,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四、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田龙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上),2016年09期.
[2]魏翠萍.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7期.
[3]王源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223.
[4]吴剑锋.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其实施途径[J].学园,2013,22(36):78-79.
[5]李红涛.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2,7(5):63-64.
- 【发布时间】2020/9/29 15:39:18
- 【点击频次】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