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由《中小学生守则》的缺陷谈 当前中小学加强底线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 张兴邦

【机构】 江西省南昌市江右艺术高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15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具有显著的缺陷,即缺乏底线教育。这种缺陷使得《中小学生守则》实施的效率非常有限。教育决策层应适时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加入底线教育的条款并制定实施细则持续宣贯、严格执行,如此,则有望促进中国中小学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的缺陷; 底线教育;“中国未成年人三大戒律”
  今年是新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版)颁布5周年。那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实施5年来,取得的效果如何呢?
  客观地讲,由于缺少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我们无法对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实施5年来的效果做出总体性评价。但笔者根据个人十几年来尤其是近五六年来社会整体教育生态的发展状况的感受,觉得这五年来,教育生态不仅没有明显的改观,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年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处理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判断。近几年来中小学发生的学生辱骂殴打杀害教师事例、校园暴力事例及学生自杀事例三类事件不断见诸新闻媒体:
  先看近几年来发生的中小学生辱骂殴打杀害教师的案例。2019年10月24日,四川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一初中生颜某,因不满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在课堂上趁老师不备用砖头猛敲其头部十下致老师伤重不治、三个多月后离世;2020年1月2日,西安第六十六中学一高三学生杀害老师,疑因竟是学生晚自习玩手机被老师没收;1月3日下午,海南省澄迈县第二中学老师徐某在校园内被杀身亡。凶手是徐老师以前的学生,已经落网。
  再看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遍及全国各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学生偶尔被欺负,6.1%的学生经常被欺负。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暴力行为,87%的学生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①
  至于学生自杀事例也是层出不穷。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暴力事件、极端事件等突破底线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某些方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学校整体教育生态不容乐观。如何应对这种严峻形势,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法学家、心理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策和建议。这些观点、对策和建议有的分析中肯,有一定的价值,有的则泛泛而谈,对策和建议实操性不强,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不大。下面,笔者本着实用主义的考量,从《中小学生守则》的缺陷及其弥补建议谈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生态恶化的看法。
  从内容结构上看,《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版)第一至九条分别涉及到国族认同和政治立场、认知、劳动和实践、道德、人际、人格、身心协调发展、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生活方式与自然观等方面。这个内容框架看似比较全面,实际上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缺少底线教育。
  那么,何谓“底线”和“底线教育”?底线教育有什么重要性?
  “‘底线’,是每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做人准则,是规范自身言行的界限,是一个人品行的基础和根本。人可能因各种原因做出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其言行都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符合公序良俗,而不能超越应有的界限。所谓‘底线教育’,就是父母或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为孩子设置清晰的界限、规则和行为标准,它贯穿于孩子成长、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用爱和规则为孩子设立一个屏障。”②“底线教育”的实现有利于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他们的行为更得当。学生只有从小接受了底线教育,他才能能更好地去适应各种社会规则、法律、道德意识等,才能保证他们的言谈行为被规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以内。这样,就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
  当前,我国仍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之中,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由于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导致社会人际冲突频繁,人际关系紧张。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这种社会现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学校,使人的心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发生变化,目前,教育生态总的趋势是学校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趋于恶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相关教育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防治学生辱骂殴打杀害教师、学生之间的暴力及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只有这些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下降,我们的教育生态才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获得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入手,加入相关底线教育的内容,以促进教育生态的改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加入一条,即第十条,内容如下:
  做人做事有底线。任何时间场合,不得辱骂师长;有矛盾冷处理,绝不诉诸暴力;遇挫折不轻生,学会善待自我。
  有人可能会问:底线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笔者为什么建议选定上面三点内容作为《中小学生守则》的第十条呢?
  第十条的在结构上与前面九条相同,都是总分结构。第一句“做人做事有底线”是总起,第二句是分说,分为三点,内容分别对应于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学生与自我关系时的所必须遵守的底线,基本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领域。
  第一块内容“任何时间场合,不得辱骂师长”是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所必须遵守的底线,即要求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辱骂、殴打教师和尊长。本来,在传统社会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的现象的,但现在学生辱骂殴打教师几乎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常态,这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下降,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的背景下,我们对尊师的要求应当做适当调整。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尊师的具体要求可以分为三层:一是高等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学生对教师不仅没有任何不敬和不尊重的行为,而且懂得体谅教师、感恩教师,毕业以后还记得教师、探望教师。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学生在总人群中比例较小;二是基本要求,即学生基本上没有或较少有对教师不敬和不尊重的行为,也能够遵循与教师相处的基本礼仪、礼节。基本要求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三是底线要求,即如果学生短时期内做不到基本要求,必须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辱骂、殴打教师和尊长。底线要求是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旦触犯,学校必须零容忍,给予犯错学生严厉的惩罚。底线要求主要是针对和防范那些家庭教育失败、从小行为失范、恶习积重难返的学生。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在总人群中的数量并不少。我们防治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第二块内容“有矛盾冷处理,绝不诉诸暴力”是学生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或与同辈分人之间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底线,即要求学生在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或磨擦时,应冷静、和平地处理,不得诉诸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这里的暴力,不仅包括使用武力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攻击,也包括滥用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对他人的名誉、精神和心理进行攻击并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第三块内容“遇挫折不轻生,学会善待自我”是学生在处理与自身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底线。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一些学生非常脆弱,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遭遇某种委屈,动不动就赌气或想不开,小小年纪就“视死如归”,结果人生在花季就凋零。如何逐步减少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频率,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我们这里虽然提出了“遇挫折不轻生,学会善待自我”的规定,但它的实施其实并不简单。这需要家庭、学校对学生持续进行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在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无论遭受多大的委屈和不平,都不能有轻生的想法,不能放弃生命。
  上面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中国未成年人(或中国青少年)三大戒律”。要想使包括第十条在内的《中小学生守则》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还应制定实施细则,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守则》第十条,修订《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要明确学生如果违反《中小学生守则》第十条中所列三点底线的惩戒措施,除对犯错学生实施惩戒外,还应将犯错严重者或屡教不改者的行为记入学生档案,增强惩戒的威慑性。这“三大戒律”一旦确立,家长、教师应把它作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信条加以贯彻执行。笔者相信,如果将这“三大戒律”写入《中小学生守则》,同时制定实施细则并持续宣贯、严格执行,中国中小学的教育生态一定会逐步好转。
  坚守底线是净化校园环境、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希望在底线教育的加持下,中国中小学的恶性事件、极端事件能逐步减少,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能恢复到和谐有序的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欧今昌:《校园欺凌,一个不得不说的沉重话题》,广西教育(2017年20期)
  [2]陈若葵:《“底线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护身符》,中国妇女报(2019年7月27日)  
  作者简介:1984年出生,汉族,江西余干县人,中学二级教师;本行是历史教师,致力于当代中国热点教育问题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20/11/5 16:09:05
  • 【点击频次】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