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创建“灵动”舞台,让“对话”更出彩

 

【作者】 丁慧苑

【机构】 广东省兴宁市陂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他人或自己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形成语文素养和能力。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催生多层面的立体互动和对话,让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展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实现人、情、境、意的通透达。因此,创建一个“灵动”的舞台,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建;“灵动”舞台;激发;“对话”欲望
  一、激发“对话”欲望,开启“对话”心灵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对话中的精神相遇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师生对话不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沟通。
  如果班级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气氛,学生们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对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此时,我没有回避或轻描淡写模糊处理,而是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引起了学生极富个性的争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唤醒学生的心灵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了体验、探究的氛围。
  二、创设“对话”的平台,放飞心灵的“对话”
  构筑对话平台,就是要为学生创设机会,提供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轻松、顺畅地对话,让每个学生在良好的对话环境中实现经验、情感的互补、互动。
  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使学生与文本发生对话,就要让学生把心放进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牵线搭桥,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读出自己的体会来,使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在初读交流后,我没有急着讲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什么疑难问题。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同学们纷纷发言,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有人说:“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不愿意揭开谎言?”有人说:“一家人衣冠楚楚地外出散步说明什么?”还有人说:“对高贵生活的向往是一种虚荣吗?”等,这几个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思维,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下展开师生对话,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溉与被灌输、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组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在这样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他们情感、智慧的火焰。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深入对话,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创造性因素。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我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我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师生之间展开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体验、感悟、思考,轻松地体会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事物,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问题辩论等,这些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有效方式。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临近下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调皮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如果于勒真的是个百万富翁,小说的结局将是怎样?我及时把这个问题交给全体同学来讨论。最后,有学生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菲利普父母阿谀奉承的嘴脸,将之漫画化。还有学生想象于勒变成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他把钱全都用去救济穷人,使得势利的菲利普夫妇目瞪口呆,梦想再次落空。甚至有的学生现说如果结局是这样就根本体现不出莫泊桑短篇小说大师高超的情节设计能力,显得太平淡了。这些答案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有启发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写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三、用“心”生成,开拓对话的“空间”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除了尊重学生体验之外,教师还应像“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那样,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老师要富有亲和力,能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此外教师还必须很好地把握教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想,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空间”。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于文本的契机程度越深,“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一个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多方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语文课堂必将在“对话”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健,倪文锦.语文学科教育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子泉《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5]党宇飞,周文涛《中学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蔡炳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J].科技资讯,2011,(28):199.
  • 【发布时间】2020/12/5 22:45:48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