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议诗歌赏析教学的高效性

 

【作者】 巫 俊

【机构】 四川省井研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过程,其中诗歌赏析能力是教材选编的主要能力之一,其能力的提升集合了朗读、欣赏、品析、领悟等各种能力素养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要寻找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涵,以此增长自己的语文积淀。
  关键词:诗歌赏析;高效性;情境
  诗歌考查题已从传统背诵理解默写题改变为默写赏析理解题,因此要求学生学习诗歌时,从浅显感知提升至深层感悟,结合中考题型特点,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课下巩固拓展,让学生高效掌握诗歌内容知识点。为了实现诗歌教学高效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1.增添诗歌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诗歌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读读、背背、说说诗的内容的枯燥模式重复的感知,倦怠感油然而生。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的排斥,教学各环节的趣味感将成为一股清新剂调节课堂气氛。课堂趣味导入可以激活学习诗歌的欲望;问题的设置、猜谜的调动、故事的引入、语境的创设等,都有利于为诗歌教学打开一扇宝藏的大门,不吝惜开场白的几分钟。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经在上《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避开常态的祝福、哲理、明月的导入方式,而讲述苏轼与苏辙的手足情深:“乌台诗案”,苏轼遭殃,苏辙一面家书通风报信,让兄长有心理准备;一面上书朝廷,辞官为兄请罪,亲情深厚可见一斑。中秋时节,苏轼思念之情郁结于心,借诗咏怀,自然令人动容。一个简约又能调动学生兴味的开场白,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过渡安排,情境演练,精彩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都应该在趣味性上花些心思:小典故,名人轶事,小剧目表演,缤纷诵读等,趣味盎然的课堂环节,只要让学生不反感,不排斥,能融入,喜接受,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每一首诗歌时都是有效的,高效的。
  2.加强诗歌教学诵读的多样性
  诗歌教学诵读是很重要的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学生也是明白的。诗歌教学不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应该是侧重于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趣味。诗歌朗读,首要读准字音、语调、语气、语感等,在指导训练过程中产生朗诵的韵味。看视频,听音频。模拟优质朗读语段,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毕竟一场诗歌朗读盛宴,会令学生融入其中,沉醉其中,有所收获。有时还会收到当堂成诵的效果。也以《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为例,骈散句式让朗读错落有致,配以表情达意的动作、眼神,吸纳众多参与模仿的同学,再用一段古典曲调配乐应景,分小组、分男女,選拔尖,朗读已不再是枯燥无聊,当学生听到悠扬的古筝配乐,看着多媒体PPT上慢慢变化的画面,应景且适宜,学生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全情投入,当堂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3.增强课堂问题的灵活性
  课堂问题的设置,既能活跃气氛,又有助于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体悟。结合近几年中考题型特点出题引导,把握出题者用意,再结合具体诗歌本身特质出题,也能使学生学习诗歌少走一些弯路。诗歌阅读题常用题型:填空题、选择题、问答理解题,出题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参与性,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将强化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填空题如:题目中“酬”为何意?“乐天”是谁?乐天写什么诗诗人刘禹锡要回赠此诗?两个典故是什么故事?尾联中“长精神”中“长”是何意?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选择题如:四联各用什么表现手法,各写什么内容,各抒什么情感?学生设身处地地以诗人自处,通字义,懂诗文,悟情感,通过有效出题让学生具备从问题表述中掌握辨析判断对误的能力。
  4.归类的方法明晰诗歌条理性
  诗歌教学中明确诗句的手法运用、内容表达、情感抒发是掌握诗歌的必备信息,信息量庞大,理解也需根据诗歌加以把握。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归类法理解把握。内容范畴比如有:边塞诗、思乡诗、爱国诗、田园诗等;常用手法有:写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经常抒发情感有:悲凉豪迈、壮志难酬、爱国立功、思乡怀人、惆怅无奈、热爱自豪等。学生积累了诗歌的储备后,加以归纳归类,学生学习诗歌将更明晰明确。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简介,朝代特点归纳也能从广度、深度上加快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比如苏轼是北宋时期,当时对抗外敌主要是契丹、西夏;辛弃疾属南宋,朝代主要对抗外敌是金、蒙古。内容把握外敌时并不一样。宋代是历史上唯一不是亡于内乱的朝代,所以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与其他朝代的诗词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是有区别的。归纳分类对诗歌教学也是大有裨益。
  5.加强作业布置的延展性
  诗歌赏析教学在课堂上做足功课还不够,加强课后作业的巩固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就说诗句描绘画面是考题中常见的,在教学中对此项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安排,当然先要理解诗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方法,感官描写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描绘。比如曾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就描绘出白雪皑皑,天空皓茫,友人的身影已渐渐消失在远山白雪迷朦处,只陡留雪地上那一道深深浅浅的马蹄印。用文字想像出诗句描摹的画面。课上指导,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加上适当的人物描写丰富诗歌情境。比如那时诗人心中所想,动作举止如何,千言万语最终道出什么,画面在怎样色彩与景物中定格……指出作业延展方向,也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诗歌内涵延续千年中华文化精髓,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改良创新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累积经验,以期达到更好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 【发布时间】2020/12/5 22:54:31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