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当前国家教育部与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对于积极教育非常关注,积极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将积极教育渗透于科学学科教学有利于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全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学科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并且培养“思考逻辑链”的特点;阐述了积极教育以参与者的积极体验为主要导向的特点;分析了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意义是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小组合作能力,同时形成以积极评价为主导的多元化评价;设计了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案,其主体思想为“赢得”学生合作、关注解决问题和有效鼓励机制。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积极教育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总目标要求,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推崇的”填鸭式“主导的传统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不适应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且不稳定,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发展特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也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为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形式。该要求说明学生才是积极主动开展科学探索的主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引入和渗透更优质的教学方法与积极教育思想。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规律,将积极教育思想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成功的基本要素。
二、 科学学科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是初中科学性学科(比如物理、地理、化学等)的启蒙和基础性知识。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因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会驱动学生对事物分析逻辑链的形成,从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问题、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最终得出结论和反思。以《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为例,首先学生需要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然后思考研究的问题、研究材料、研究步骤,最终通过实验得到实验结论(见图1)。通过该案例发现科学课程的三个主要学科特点:
① 科学课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的常见的食盐入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生活化,让学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生活性。
② 学生设计研究计划和动手实验的过程,实际是整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完整逻辑链形成的过程。
③ 相对于结果性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
设立客观积极的评价机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图1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三、 积极教育的特点
积极教育的理念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根本导向,强调出发点为个人的优势,让参与者的感受以积极体验为主,从而增加参与者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积极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强调片面的问题解决,旨在增强师生的主观积极体验中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积极教育强调将个体优势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任何个体都具有吸收变化环境中“优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让人获得心理幸运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道德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谈积极心态的培养》一文表明积极教育可以主要划分为三方面:积极言语模式、施以积极心理暗示、寻找积极榜样(见图2)。第一方面,在积极语言模式之下成长的孩子更为友善和自信,因为在积极语言中成长孩子会产生更多的愉快情绪,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好的接纳自己和他人。第二方面,在接受积极心理暗示中成长的孩子,更会跟自己、他人、环境建立积极发展的关系,因为在这种积极暗示之下,孩子会学会把消极的想法转化为积极的想法,从感恩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第三方面,积极的榜样可以起到标识性作用,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让孩子树立努力就能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积极理念,激发潜意识里向上发展的积极思想。
图2 积极教育所包含的三方面
四、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意义
科技的快速发展让网络学习普遍化,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关联与迅猛发展,导致民众需要接受急速增长的知识量,多样化教育方法与传播媒介的发展,全民参与教育生态的环境日渐形成。基于社会发展的情况之下,学校教育需要关注教育的积极因素,比如要重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以此带来多样化的成就感;学校教育需要关注师生在校获得的幸福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从教师的职业发展角度分析,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积极教育情感作为根基来构建,当教师的积极教育情感有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才能实现的更加完整;从学生的品行养成角度分析,学生感情会受到教师积极教育感情的强烈影响,学生本能的趋向积极感情体验的意识被激发。积极教育的巨大能量具有极强的传递效应,不仅老师的工作热情被激发,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也会被促进,这种积极心态所形成的积极因素更会融入学生的品行习得,对师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积极教育被定义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目标是帮助改善学生的幸福感和学业成绩,以及探讨两者间相互增强的机制。林丽卿在《着力于积极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契合点》一文中提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中要导入积极教育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形成积极教育体验有三个主要关键点:第一,在观察、思考、概括的体验过程中,探索整体的思想方法;第二,体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内涵,比如社会责任感、不懈探索的精神;第三,接受科学课程的审美熏陶,比如在科学课程中感受科学的简单美、统一美。积极教育渗透于科学课程要求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小组合作能力,形成以积极评价为主导的多元化评价。
五、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案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为目标依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并结合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常规科学课程。研究方案的主体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赢得”学生、鼓励解决问题、有效鼓励机制,三个方面协同合作,缺一不可(见图3)。
图3 研究方案的主体思想
从“赢得”学生合作的角度分析,当学生觉得个人想法的行为被理解,他们就会受到鼓舞,更愿意听取教师提出的观点,能在课堂中营造出愿意听、愿意合作的积极氛围。“赢得”学生合作的根本核心是对学生表现出善意、关爱和尊重,让学生心理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基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实验,只有在学生愿意听取教师提出的建议,按照安全的试验方法来进行的时候,课堂的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课堂质量才能有所保障,所以在授课前期“赢得”学生合作非常重要。
从关注解决问题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思想是主要考虑:问题是什么和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在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开始主动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比如在四人小组合作实验中,小组成员间很容易因出现小纠纷而停止实验,然而“以找到解决的方案”为原则的小组更重视实验分工和专注于实验中解决问题的体验。当学生关注于解决问题时,小组成员中的纠纷大大减少,所以在教授实验课的阶段应当培养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有效鼓励机制的角度分析,行为不当的学生是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使用这种机制的关键点有抓住时机、获得合作和相互包容,比如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科后进生不愿意听课并且无视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在课后将他留下来,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谈话更不容易受到干扰,并且降低该学生在课堂上被激怒的可能性。在正式谈话开始前,可以先为学生倒一杯水并且感谢他愿意用自己宝贵的课间时间来参加谈话,表明本次谈话只是想与他交流,然后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先表达自己对学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理解,然后尝试了解不愿意听课的根本原因,再针对性设计适合该学生基本情况的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郭伟.试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有效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54.
[3] 林丽卿.着力于积极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契合点——安溪县实验小学积极教育续新篇[J].新教师,2018, (09):26-27.
[4] 孙微.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 (21):65.
[5] 曾辰.积极教育的缘起、现状及前景展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07-110.
[6] PETERSON C,SELIGMAN M E P.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2,162(4):419-421.
[7] 陆春花.例谈积极心态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22):58-59.
[8] 凌明一.教师积极教育情感的缺失与构建[J].文学教育,2018, (9):24-25.
[9] 王爽.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D].导师:严秀英;李花.延边大学,2018.
本文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LHQNDZ20079)项目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积极教育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总目标要求,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推崇的”填鸭式“主导的传统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不适应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且不稳定,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发展特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也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为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形式。该要求说明学生才是积极主动开展科学探索的主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引入和渗透更优质的教学方法与积极教育思想。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规律,将积极教育思想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成功的基本要素。
二、 科学学科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是初中科学性学科(比如物理、地理、化学等)的启蒙和基础性知识。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因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会驱动学生对事物分析逻辑链的形成,从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问题、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最终得出结论和反思。以《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为例,首先学生需要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然后思考研究的问题、研究材料、研究步骤,最终通过实验得到实验结论(见图1)。通过该案例发现科学课程的三个主要学科特点:
① 科学课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的常见的食盐入手,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生活化,让学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生活性。
② 学生设计研究计划和动手实验的过程,实际是整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完整逻辑链形成的过程。
③ 相对于结果性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
设立客观积极的评价机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
图1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三、 积极教育的特点
积极教育的理念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根本导向,强调出发点为个人的优势,让参与者的感受以积极体验为主,从而增加参与者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积极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强调片面的问题解决,旨在增强师生的主观积极体验中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积极教育强调将个体优势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任何个体都具有吸收变化环境中“优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让人获得心理幸运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道德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谈积极心态的培养》一文表明积极教育可以主要划分为三方面:积极言语模式、施以积极心理暗示、寻找积极榜样(见图2)。第一方面,在积极语言模式之下成长的孩子更为友善和自信,因为在积极语言中成长孩子会产生更多的愉快情绪,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好的接纳自己和他人。第二方面,在接受积极心理暗示中成长的孩子,更会跟自己、他人、环境建立积极发展的关系,因为在这种积极暗示之下,孩子会学会把消极的想法转化为积极的想法,从感恩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第三方面,积极的榜样可以起到标识性作用,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让孩子树立努力就能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积极理念,激发潜意识里向上发展的积极思想。
图2 积极教育所包含的三方面
四、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意义
科技的快速发展让网络学习普遍化,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关联与迅猛发展,导致民众需要接受急速增长的知识量,多样化教育方法与传播媒介的发展,全民参与教育生态的环境日渐形成。基于社会发展的情况之下,学校教育需要关注教育的积极因素,比如要重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感,以此带来多样化的成就感;学校教育需要关注师生在校获得的幸福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从教师的职业发展角度分析,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积极教育情感作为根基来构建,当教师的积极教育情感有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才能实现的更加完整;从学生的品行养成角度分析,学生感情会受到教师积极教育感情的强烈影响,学生本能的趋向积极感情体验的意识被激发。积极教育的巨大能量具有极强的传递效应,不仅老师的工作热情被激发,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也会被促进,这种积极心态所形成的积极因素更会融入学生的品行习得,对师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积极教育被定义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其目标是帮助改善学生的幸福感和学业成绩,以及探讨两者间相互增强的机制。林丽卿在《着力于积极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契合点》一文中提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中要导入积极教育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形成积极教育体验有三个主要关键点:第一,在观察、思考、概括的体验过程中,探索整体的思想方法;第二,体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内涵,比如社会责任感、不懈探索的精神;第三,接受科学课程的审美熏陶,比如在科学课程中感受科学的简单美、统一美。积极教育渗透于科学课程要求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小组合作能力,形成以积极评价为主导的多元化评价。
五、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案
在科学学科中渗透积极教育思想为目标依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并结合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常规科学课程。研究方案的主体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赢得”学生、鼓励解决问题、有效鼓励机制,三个方面协同合作,缺一不可(见图3)。
图3 研究方案的主体思想
从“赢得”学生合作的角度分析,当学生觉得个人想法的行为被理解,他们就会受到鼓舞,更愿意听取教师提出的观点,能在课堂中营造出愿意听、愿意合作的积极氛围。“赢得”学生合作的根本核心是对学生表现出善意、关爱和尊重,让学生心理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基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实验,只有在学生愿意听取教师提出的建议,按照安全的试验方法来进行的时候,课堂的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课堂质量才能有所保障,所以在授课前期“赢得”学生合作非常重要。
从关注解决问题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思想是主要考虑:问题是什么和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在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开始主动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比如在四人小组合作实验中,小组成员间很容易因出现小纠纷而停止实验,然而“以找到解决的方案”为原则的小组更重视实验分工和专注于实验中解决问题的体验。当学生关注于解决问题时,小组成员中的纠纷大大减少,所以在教授实验课的阶段应当培养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有效鼓励机制的角度分析,行为不当的学生是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使用这种机制的关键点有抓住时机、获得合作和相互包容,比如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科后进生不愿意听课并且无视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在课后将他留下来,因为在这个时间段谈话更不容易受到干扰,并且降低该学生在课堂上被激怒的可能性。在正式谈话开始前,可以先为学生倒一杯水并且感谢他愿意用自己宝贵的课间时间来参加谈话,表明本次谈话只是想与他交流,然后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先表达自己对学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理解,然后尝试了解不愿意听课的根本原因,再针对性设计适合该学生基本情况的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郭伟.试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有效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54.
[3] 林丽卿.着力于积极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契合点——安溪县实验小学积极教育续新篇[J].新教师,2018, (09):26-27.
[4] 孙微.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 (21):65.
[5] 曾辰.积极教育的缘起、现状及前景展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07-110.
[6] PETERSON C,SELIGMAN M E P.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2,162(4):419-421.
[7] 陆春花.例谈积极心态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22):58-59.
[8] 凌明一.教师积极教育情感的缺失与构建[J].文学教育,2018, (9):24-25.
[9] 王爽.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D].导师:严秀英;李花.延边大学,2018.
本文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LHQNDZ20079)项目研究成果。
- 【发布时间】2021/1/6 10:29:31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