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抗“疫”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儿童美术创作的意义及作用
摘 要: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儿童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儿童美术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教育引导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美术创作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美术作品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充分反映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重点分析疫情期间美术创作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作用,以及对美术教育教学带来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美术创作;心理健康;肺炎疫情
己亥末、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我们成年人的身心带来了伤害,也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被高度关注。疫情环境下美术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流行,对美术教育教学研究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绘画心理学既是美术创作对心理学影响的产物,也是心理学对绘画和美术教育影响的产物。将美术创作和心理学结合,并将心理学引入到美术教育教学中,既是对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美术学科教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美术教育教学发展产生一些新的影响。
一、美术创作和绘画心理学关系辨析
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挥,使自己所蕴含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通过绘画技巧和方法,结合具体事物在想象思维模式中的变形、夸张或分解再组合,进行在画布上的表现,从而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含有一定的自我色彩和精神内涵。绘画心理学是对艺术创作者、对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绘画内容反映进行重点研究的一门学科,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在作品中的展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对心理变化的研究。绘画心理学可以说是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所诞生出的独特方法,因此绘画心理学必然针对于美术创作,美术创作又蕴涵促使绘画心理学的发展,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
(一)美术创作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美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延伸他们的意识边界,通过对意识的延伸,使他们増长知识、丰富情感,从心理层面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德拉克洛瓦曾说:“绘画能激起任何其它艺术所不能激起的特殊情感,借助这种情感能将观赏者带到它所描绘的世界里去。”1学生在绘画中思考的是画什么、怎么画,在表现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情通过颜色和线条表现出来,作品是他内心的声音。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每一个形状都在向我们展示学生内心深处的故事,是学生智慧和灵魂的结晶。小学生绘画的技巧成分少,绘画成分多,在画的过程中可能几个线条就被学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含有感情因素的内在真实。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身份由创作者变成欣赏者,可以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作品创作的完结代表着一段情感的结束,同时也给予学生一个社会认知的新起点,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美术创作对学生身体层面的影响。身体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是生命的载体,是人从事工作、学习、生活的基础。美术创作是小学生内心的独白,创作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传达学生的重要信息。学生在绘画时如何选择绘画工具、如何对待自己的喜恶、如何开始创作、如何改动、又是如何观察作品,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创作者在进行思考,在向我们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小学生在创作中将不同时间、空间、甚至想象的事物表现在一起,把压抑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情感用美术创作的方式真实呈现,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來,将不可捉摸的内心感受表现为可见的外在形态,从而释放不良情绪,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美术创作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厄普代克说过,美术可以提供的是空间——一片精神自由呼吸的空间。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表现思想冲突,也可以直面内心的恐惧,他在创作过程中是轻松的,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可以从画画中得到愉快的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在纸上创造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作品。当他们开始绘画时,需要去思索自己要画什么,用什么颜色去描绘,最后的画面是什么样,对于小学生来说,绘画是他们把自己对外部环境的主观感受用画笔表现出来的过程。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真实体验,通过美术创作、作品分享、与人交流,不断的尝试与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二、新冠疫情环境下美术创作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创作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表达的过程,当人遇到困境的时候,就需要寻找感情依托和归宿。疫情期间,学生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而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为薄弱,美术创作就成为了小学生们表达思想感情、调节情绪的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将美术创作和疫情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儿童热爱美术创作的天性,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健康的人格品质。
(一)美术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当前有一部分家长甚至美术老师把孩子画的“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判美术作品好坏的标准,而忽视了儿童通过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情绪和和内心世界。美术作品是儿童潜意识的反映,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都是儿童的心理语言,而孩子在创作中表达出来的情绪往往是不加掩饰的,是自己真情实感的创作。儿童美术作品是我们去认识、了解学生内心的宝贵机会,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判断出学生的情绪,例如在与抗疫有关 作品中,有作品画面中用了较大的画幅来突出病毒的形象,突出病毒的可怕,可以看出作者在作画的当下内心是焦虑和害怕的。
图1 《无畏的蒙面战士》冯沛妍 二年级 作者手绘
在《无畏的蒙面战士》(图1)中,作者把病毒拟人化,描绘了“新冠病毒”在“蒙面战士”的追赶下无路可逃的样子,“蒙面战士”坚定的眼神和“新冠病毒”失魂落魄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很强烈的,当这种感情通过画笔抒发出来,作者的负面情绪也就随之宣泄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2美术创作中笔尖与画纸的摩擦、颜料的泼洒、细节的刻画都够宣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情绪调试的作用。在完成作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描述,大部分孩子对画面描述完后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美术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新冠疫情环境认知能力
美术的认识功能是由其外在形象和创作主题的内在感知所决定的,欣赏美术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感情、精神需求等等。儿童通过美术创作,利用点、线、面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观察事物的细节、对事物进行分析,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用美术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美术的创作过程也是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对事物有了二次的认识。认识是创造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对将要画的内容毫无认识,那他就会无从下手,学生们通过画笔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就是不断重复着:观察-回忆-想象-加工的过程,这样感性认识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病毒”等词汇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疫情相关的美术创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对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回忆和艺术创造加工,表达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在与疫情相关的作品创作中,孩子们通过画笔描绘了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洗手的步骤、预防新冠肺炎的办法等等,无形中加强了学生们对疫情环境的认识。
(三)美术创作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新冠疫情环境适应能力
学生的美术作品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时候就是对自己生活的直接描述。疫情与学生的生活无时无刻的发生着各种联系,不仅涉及到物质层面也涉及到精神层面。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息习惯等等和疫情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改变就成为了学生把自己和疫情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成为了美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使孩子们获得从任何其他来源无法得到的经验,并通过这些经验,发现我们的感觉具有如此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同时安抚我们心灵的创伤。3在美术创作中,这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经过儿童的大脑二次加工,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儿童从心理上适应疫情环境的过程。
图2 《西游降魔》刘晨宇 一年级 作者手绘
《西游降魔》(图2)是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创作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并没有把环绕他们的病毒放在眼里,他们身后有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户部巷等武汉标志性建筑,还有花果山、火焰山等《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这场疫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并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熟悉的东西,他把病毒想象成孙悟空金箍棒下的妖怪,并且相信武汉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能像《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一样克服重重难关,最终取得胜利。从这幅画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学生面对疫情的决心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从而更适应外部环境。疫情相关的绘画主题,可以使儿童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和社会,缓解孤独感,感受社会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提高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疫情的信心,感受疫情期间社会中的美,从而逐步适应疫情环境,并且以更加从容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疫情。
三、指导学生美术创作需要把握的几个着力点
既然美术创作可以缓解和治疗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就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疫情相关的美术创作。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术教育过程总结反思,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从细微处着手”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创作素材。《兰亭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无数小细节组成的,观察让世界多了很多维度。“从细微处着手”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当下,去发现事物之间细微的区别和联系,开动大脑、开启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虽然现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展览场所暂停营业,但美术创作活动并未消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和身边的事物入手发掘身边的创作素材,帮助从更独特的视角来进行美术创作。
(二)努力建构积极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热情。每名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也十分在意老师和同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认为好的美术评价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问题,例如情绪、内心想法、态度等;然后,再从美术知识技能的角度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最后,才是从学生能力和技法水平上评价作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发现这次作品被老师表扬后的学生,下次作品就会完成的更加认真,这样评价的目的就达到。
(三)鼓励形成创造性思维,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思考是美术创作的第一步,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绘画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绘画的过程。从如何下笔、如何构图开始,鼓励学生多表达、多思考,大胆表达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营造自由的创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去画自己想画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形成内在的创造倾向和创新意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背景都不相同,在指导学生时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与指导。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一样,但都能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情感和艺术相伴而生,孩子们创作出疫情相关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反过来创作的过程也是治愈儿童心理创伤的过程。我们注定会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疫情过后的心理恢复,应该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意义。面对疫情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孩子们的创作也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苏珊·布查尔特.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孟沛欣,译.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2]高雪梅.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61-64.
[3]唐斌.儿童绘画与认知[D].首都师范大学,2005.
[4]王战戈.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艺术教育,2015(08):100-102.
注释:
[1]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平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
[3]钱初熹.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艺术百家[J].2012.129(6):39.
- 【发布时间】2021/1/6 10:32:03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