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好奇的年龄,在这时候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可以事倍功半,并且培养审美能力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使学生对于美形成全面的认知并促使学生主动创造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感官去感知美术作品,并促使学生在这一感知过程中产生心灵共鸣、获得情感升华、实现艺术修养提高。而学生运用感官去感知美术作品,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美术情境,为学生直观生动地呈现美术作品,并引入与美术作品在主题、内容及情感上均相符的音乐作品,以此渲染出良好的美术作品审美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知觉去感知美术作品,改善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及审美体验。如今的教育界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美术生审美能力。
一、发挥个性特点、培养绘画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地区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或者美术比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教育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是在传统的美术课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教师要教授的学生主体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差异不同,教师在讲课容易没有针对性。所以,教师可以在美术教育中设置小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课内或者课外的时间,常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内外相结合
艺术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同样存在着美,因此教师不能够单单只让学生局限于课堂中,更应该让学生走向课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爱动,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中进行探索美术的美,通过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学生都能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校园内又是相比较安全的,因此教师可以放心让学生在学校中参与活动,也减少了课堂中对学生的束缚感,充分激发了学生自身存在的美术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课堂上课情况,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校内活动。这样,远离了班级课堂的束缚,学生会感觉到比较新鲜,从而也就会认真地跟随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风景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去自己观察校园风景,更要学会发现美,在不断地引导下,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欣赏方式。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画自己想要画出的校园风景,锻炼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通过一节课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校园内的美,摆脱了单一课堂讲解的枯燥性,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介绍美术历史,形成审美眼光
美术可以分为平面美术和空间美术两种形式,这两种美术形式诞生时间均较早,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美术发展历史,可以让学生广泛了解不同美术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之处,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眼光,促使学生在审美时结合美术历史开展纵向时间对比和横向空间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人民美术出版社所编写的美术教材中也有不少与美术发展历史有关的章节,如《动画片的今昔》《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等,教师可以据此展开合理延伸,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另外,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能为审美活动设置“标准答案”,而应尊重不同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所产生的诸种感受,塑造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鼓励他们在感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及偏好展开美术创作,在美术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心声,并发现自身审美习惯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审美能力提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四季色彩的联想进行主题美术创作,让学生在这样的美术实践中,对于色彩这一美术元素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同时认识到色彩对于美术作品审美感受的影响,有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以塑造学生形成审美个性、向学生介绍美术发展历史以培养学生审美眼光以及开展多彩美术活动以强化学生审美实践的策略来进行。教师需找准美术教材和审美能力培养之间的契合点,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是当前教育事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个性特点、培养绘画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地区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或者美术比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教育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是在传统的美术课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教师要教授的学生主体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差异不同,教师在讲课容易没有针对性。所以,教师可以在美术教育中设置小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课内或者课外的时间,常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内外相结合
艺术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同样存在着美,因此教师不能够单单只让学生局限于课堂中,更应该让学生走向课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爱动,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中进行探索美术的美,通过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学生都能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校园内又是相比较安全的,因此教师可以放心让学生在学校中参与活动,也减少了课堂中对学生的束缚感,充分激发了学生自身存在的美术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课堂上课情况,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校内活动。这样,远离了班级课堂的束缚,学生会感觉到比较新鲜,从而也就会认真地跟随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风景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去自己观察校园风景,更要学会发现美,在不断地引导下,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欣赏方式。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画自己想要画出的校园风景,锻炼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通过一节课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校园内的美,摆脱了单一课堂讲解的枯燥性,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介绍美术历史,形成审美眼光
美术可以分为平面美术和空间美术两种形式,这两种美术形式诞生时间均较早,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向学生介绍美术发展历史,可以让学生广泛了解不同美术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之处,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眼光,促使学生在审美时结合美术历史开展纵向时间对比和横向空间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人民美术出版社所编写的美术教材中也有不少与美术发展历史有关的章节,如《动画片的今昔》《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等,教师可以据此展开合理延伸,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另外,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能为审美活动设置“标准答案”,而应尊重不同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所产生的诸种感受,塑造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鼓励他们在感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及偏好展开美术创作,在美术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心声,并发现自身审美习惯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审美能力提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四季色彩的联想进行主题美术创作,让学生在这样的美术实践中,对于色彩这一美术元素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同时认识到色彩对于美术作品审美感受的影响,有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以塑造学生形成审美个性、向学生介绍美术发展历史以培养学生审美眼光以及开展多彩美术活动以强化学生审美实践的策略来进行。教师需找准美术教材和审美能力培养之间的契合点,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是当前教育事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 【发布时间】2021/1/6 10:41:51
- 【点击频次】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