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张晋兰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城南四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术是教育中的必修科目,是通过开展各项审美活动,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术教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美术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起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作为作品交流的平台。很多学生内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根据情况临时举行。形式也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全体学生一起,也可学生自由组合,以若干小组的形式举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且可以做出指导。这样互动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当众发言的紧张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带领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开放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要想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主导者的角色,逐渐向辅导者角色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指导之后,再对学生的创作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让学生感受美术和大自然的联系。参加这种课外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外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训练和延伸,美术课堂之外的实践创作与理论知识学习都是课堂延伸。由于美术课程的学时是固定的,而美术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又非常广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很不容易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学生需要自己进行课后训练,利用课外时间积累知识。课后的理论知识补充是对学习结构的梳理,课后实践创作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有效方式,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教师进行课后拓展,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领悟,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四、通过阅读和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和审美活动关系密切,情感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在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教师要在阅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赏析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创新和美感等,美术作品中色彩的浅重、线条的粗细都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要通过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去感受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之,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审美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加强课外拓展,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发布时间】2021/1/6 10:42:19
  • 【点击频次】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