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理想的班级文化:生命的诗意栖居

 

【作者】 沈育生

【机构】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班级文化的德育思索

  摘 要:班级文化建设是当前德育关注的热点,但是如何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契合,促进德育主体心灵的感悟与素养提升是其中的关键。本文在对规训制度文化和表层精神文化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班级文化的四大要素:温润、责任、自觉和活动,努力为学生生命的诗意栖居构建适宜的空间。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训制度;表层精神;理想;温润;责任;自觉;活动
  2019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学校在教育行为中要发挥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作用。比如,要求学生复习备考是很有必要,但不能去搞“杀气腾腾”的百日誓师动员大会;提倡学生发奋学习是对的,但不能让校园里充斥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标语。唐校长的发言揭开了当前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误区面纱,发人警醒。
  在当前学校德育中,班级文化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筐,任何涉及班集体的管理行为都可以往里面装,而行为一旦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仿佛就变成了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正确措施,在德育过程中取得了合法地位且不容置疑。正是基于班级文化在引领学生成长中的“霸权”地位,更需要德育工作者冷静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如何让教育坚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真正把教育方针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现行班级文化的德育反思:功利之祸
  任何班级都会形成班级文化,虽然各自的提法不同,但我们可以将当今校园内流行的班级文化概括为两类:“两表”文化和墙壁文化。
  一、“两表”文化:规训制度文化中的德育方法简化
  “两表”是指班级值日表和班级规章制度表。班级值日表侧重于卫生,班级规章制度表关注于纪律,这两张表上不仅列出了一整套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执行到位,表上明确提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于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从教室到宿舍、从课内到课外、从个体到群体……事无巨细地被两张表所控制。
  “两表”所体现的制度文化的核心是“规训”。教师通过班级值日表随意地将学生进行了专业化分工:这一批同学负责扫地,那一批同学负责排车……班级规章制度表更多是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否则会怎样,通过制度对所有同学进行制约。尽管许多班级都声称,班级制度是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但是如果仔细研读其中的内容,会发现这个集体是“虚假”的集体,是外在约束下的被动承受者。
  必要的规训是一定要坚持的,特别是在所谓的“快乐教育”的喧嚣退却后,人们益发认识到规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规训绝对不是道德生活的全部。班级生活的生命主体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多样的完整性和充分的主体自觉性,单纯的规训是德育方法的简化,甚至是德育对象的“器物化”。
  用强力将马拉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饮水,将人关进教养所却不能使他悔过,著名教育家杜威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以“规训”为核心的班级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师的预期:学生有秩序地在班级生活,班级在学校的常规管理考核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名次,但这种预期仅仅是建立在对学生身体控制的基础上的,在此班级文化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立德树人都是奢谈。
  二、墙壁文化:表层精神文化中的德育内涵缺失
  现在许多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细看之后你会发现,话语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激励”。直白型的: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劝导型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浪漫型的:要想飞得更高先忘记地平线……;极致型的: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班级精神、班训、班级口号、班风、学风……,教室的墙壁昼夜不停地提醒着同学们:拼博、拼博、再拼博!
  标语、图片等都属于表层精神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外在物质呈现,深层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态度等。上述班级墙壁文化就属于典型的表层精神文化,是现阶段许多学校校园文化营造的“浓抹重彩”之笔,是学校发展经验介绍的“眉飞色舞”之处。应该承认,墙壁文化会起到至少是暂时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渲染励志底色,激发孩子拼博精神等,但仅仅的激励相对于生命的丰富和高贵而言,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
  “老师,浓度过高的鸡血和鸡汤会让人感觉厌烦,甚至比原来更丧。我想,学习需要的是一个安静,充满书卷气的氛围,而不是在繁多的闹哄哄的“励志”中在表面上的‘奋进’”。这段来自于本校2019届高三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墙壁文化的问题实质:德育内涵的缺失。德育需要将学生摆在最中央,通过知情意行这一完整的构建链,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获得丰满而自由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进而形成正确并坚守的价值取向、自带并强劲的精神动力、崇高并执着的精神追求,最终使生命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能是对热衷于墙壁文化的德育工作者的最贴切的提醒。
  通过对上述两种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德育功利化已经在逐渐地侵蚀着教育的最内核。规训制度文化中的德育方法简化,表层精神文化中的德育内涵缺失,尽管其问题的症结各异,但追本溯源,缺少对生命灵魂的敬畏和虔敬,最终丧失了教育生活的意义渊源和价值视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好: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原则就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人的灵魂觉醒,精神性自我的建构和丰实,价值体验的惬意和圆满、才是班级文化的真正追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
  理想班级文化的德育实践:诗意栖居
  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理性是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觉醒和追问,彰显了个人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中的自主性,使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成就自我的诗意栖居。
  一、理想的班级文化是温润型的文化
  灵魂的觉醒是需要适宜温度的。部分班主任脸上总是保持着冷峻的神态,学生对其敬而远之,“班级温度”过低;有些班主任特别是年经班主任充满热情,努力想与学生打成一片,实现师生间亦师亦友的理想状态,“班级温度”过高;还有些班主任自认为对学生非常负责,360度全方位关注,动辄勃然大怒,严厉批评,这是“虚火太旺”的表现。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生命精神的自我建构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主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适宜的温度呵护。
  我们经常讲班主任的性格决定着班级的发展,这尽管有些夸张,但有一点是毋需置疑的,就是班级的氛围许多时候与班主任的情感息息相关。温润的班级文化追求需要班主任将班级氛围的营造当成一个艺术品来精心打磨:发自内心的微笑、不带任何功利的举动、对自身情绪的审视和调整、反复推演的活动方案、基于生命主体的共情意识自觉运用、理解基础上的坚守、自主管理中的调适……理想的班级文化需要温润而又智慧的管理者。
  二、理想的班级文化是责任型文化
  本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走过一段弯路:将班级核心精神定位的过于宏大。2011年,我将班级的核心精神确定为“外圣内王,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自鸣得意:多有创意!多有文化!每每在班级进行教育时,都紧紧围绕此精神展开,但是孩子们却经常发生与此相背离的行为,问题出在哪里呢?在反思中,我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诚实、善良、爱心、勤奋、超越……这些优异品质无疑都是优秀班级文化的应有之义。那么一个优秀班级文化的主核究竟是什么?反思中,我逐渐悟出:责任感! 
  从理论上讲,一个公民只有具备了责任感,把握并勇于承担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赋予的责任,牢牢守住这一生命底线,才谈得上其他优异品质的形成。意识到对自身的责任,才谈得上自律、自强、自主……;意识到对他人的责任,才能真正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于亲情、友情、恩情等人类基本情感基础上的责任感才是班级文化中那最适宜的底色,是生命灵魂中那一抺最本色却又最亮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班级文化是自觉型文化
  德尔斐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是与另一条“自我治理”的神谕联系在一起的,这告诉我们,生命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生命体自身手中,只有真正地实现自我管理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美国学者拉思在《价值与教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要让学生在内部的道德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反对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
  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对此有一个百试不爽的绝招:教师先不表明观点,而是放手让学生来自由地评议。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发表观点时,班级其他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彰显。正是在这畅所欲言的观点交锋中,隐藏于集体成员中关于真善美的共通感才能显现。这种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情感,经常以其本色的“滋味”、丰富的“营养”使同学们得以信服,特别是对存在认识误区的同学有极大的震撼力。自觉型文化是生命诗意栖居、价值灵动生成的机能保障。
  四、理想的班级文化是活动型文化
  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如果将“温润”比作生命诗意栖居的气候、“责任”比作主干、“自觉”比作机能,那么“活动”就将是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中生命会自觉地打开、主动地体验、自主地选择、能动地调试……,灵魂只有与现实相遇,与“地气”相接,才能自主地舒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文化是生活的文化、实践的文化。道德教育只有在使人的现实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为合理,也即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时,才可说是实现了它的最终目的。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活动型文化的生成在今天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升学压力压低了活动开展的愿望、事故追责追垮了活动开展的勇气、服务外包包掉了许多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活动……。但我始终坚信,任何一次团队活动,哪怕只有一个同学,乃至一个同学的某一瞬间的灵魂得到触动,都是值得的,因此我努力找寻着集体活动开展的契机:运动会鼓励同学全员参与并要求大家谈谈“感动瞬间”;教师节期间引导学生向老师“表白”并请老师们倾吐心声;全班师生召开“新春祈福会”时的家长传来“惊喜”;将学校校园保洁由保洁阿姨打扫回归班级同学负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作者简介:沈育生,1973、12,苏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苏州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苏州市“学科命题研究与评价中心组”成员,教育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优质课评比“部优”,苏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

  • 【发布时间】2020/3/18 16:30:00
  • 【点击频次】757